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河北的丧服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丧服

  • 教育
  • 3周前
  • 3
  • 更新:2024-05-27 14:59:26

导读:中国作为一个礼制社会,“礼”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遵循和指引,以具象化的方式传递着儒家所倡导的一整套伦理道德观念,而丧礼在其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丧服是丧礼的一部分,那么河北的丧服是怎样的呢?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丧服去哪了解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河北的丧服是怎样的

河北万全、张北一带的丧家在服丧时,“孝子、孝妇衣白粗布、麻冠、白履、麻绖、衣不缝边。父丧,撒开左裤腿;母丧,撒开右裤腿;父母俱故,两裤腿均撒开,一望而知其为何丧。孙子着孝服,不着麻,曾孙着孝服,兼红绿杂色,以资区别。孝子服三年,侄辈服期年”。清河等地的丧服的等差为:“子,斩衰三年;孙,齐衰期年;曾孙五月;玄孙三月;其他亲属则有大小功服、怨服、袒免之分,大功九月,小功五月,锶麻三月”。服制为:“麻冠、斩衣、腰绖、丧杖具备。冠前有布覆额,取以蔽目,不令乱视,耳旁缀以绵,取以塞耳,不令乱听。清人入关,废古衣冠殆尽,惟此未改。”雄县人在办丧时,孝子凶服衰麻,素冠扶杖;期功以下,服孝帽,顶心皆缀红绒一朵,曰“花花孝”。亲友来吊唁,丧家裂帛答之,以为孝袍、孝帽之用。沧县的孝子在祭奠仪式上,要穿白衣冠,“斩衰挂杖(束秫裹纸为之)”,“孝孙、侄辈,皆从循仪节,加麻衣、麻冠、麻带。冠有赘棉,当两耳”。“冢妇白布蒙首,束麻带”。邯郸人在起灵时,母舅家以青布束孝子、孝妇头,曰“收头”。姻家以布帛披孝子、孝妇身,曰“挂孝”。

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丧服

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孝子孝服为:头戴口袋底式的白色孝帽,上面缀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余者类推。南方人戴用竹皮做成三道梁,并带有纱布帘的三梁冠。身上一律穿白色孝袍,大领,无纽绊,只钉飘带,下摆不缝边。孝袍里为灰布衬衣。腰间束白布孝带。脚穿青布鞋,绷上粗白布;如果双亲均去世,就将鞋蒙严,如果还有一亲在世,则露点青后跟。孝妇例用麻花包头和搭头布。其用粗白布拧成麻花,捻成圈,如帽口大,套在头上,前高后低,成桃形花圈状,谓之麻花包头。下垫方布,谓之搭头布。麻花包头以花少为服重,妻为其夫,大儿媳为公婆穿孝,均用单花包头。妻为丈夫穿孝,麻花包头上还有白棉球5个,姨太太包头上只有3个,儿媳、女儿等也有3个,但当中1个是红的。

其次,齐衰服也是用本色粗麻布制成,但缝衣边。孙子女为祖父母穿此孝服。孙子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媳带三花包头,插一个小红“福”字。未嫁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条宽箍,结于头后,余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女孝袍的肩上钉一块红布,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这红布有的剪成蝙蝠样,有的为其他图案。重孙孝帽上钉粉色棉球,亦长孙1个,次孙2个,以此类推。孝袍肩上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元孙丧服的肩上钉3个红色补丁。青布鞋上一律绷上粗白布,但后跟处蒙上一寸红布。

其三,北京的大功丧服用本色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伯叔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以及出嫁的女儿为母亲、叔伯父、兄弟服丧时穿。小功服则用较细的本色熟麻布制作,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穿用,同时,也不用束孝带子,不用绷白鞋。外孙为外祖父母穿孝时,孝袍肩上需钉蓝布一块,也是男左女右。重外孙则钉两块。怨麻服用漂白布制,俗称“漂孝”。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岳父母等服孝穿此,一般只有孝袍,没有孝帽,也没有束腰带子。女眷穿此服的,仅在头上围一条窄窄的白布箍,或戴一个白“福”字。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河北的丧服是怎样的,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丧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