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谶纬是怎么来的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来的

  • 教育
  • 1周前
  • 2
  • 更新:2024-06-17 18:59:55

导读:古代的很多知识都是晦涩难懂的,不少人只是到其意,却不知道其所蕴含的内在深意。还有一些词汇比较生僻,光看文字是瞧不出其意义的。那么,谶纬是怎么来的知行合一是谁提出来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谶纬”是怎么来的

“谶纬”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道法自然”是指什么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针对宇宙万物的矛盾与联系作出的论断。“道”是化生天地万物之母,它的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提示的是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坐忘”是怎么回事

“坐忘”指道教心法中物我两忘的境地,源自中国《庄子·大宗师》:“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人说这是宗教境界。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谶纬是怎么来的,知行合一是谁提出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