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妙招 > 正文

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有哪些

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有哪些

内容导航:

  • 我找了“陪玩”,但不是为了上分
  • 班主任提醒:手机可能毁掉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做,让孩子远离手机癌!
  • {title3}
  • 一、我找了“陪玩”,但不是为了上分

    本文为今日头条“编舟计划”系列文章第18篇。编舟计划,记录游戏与时代,只收集与游戏相关最优秀的文章。

    时间快要到了,这是我和兜兜的最后一局《绝地求生》。

    我和她一边在雪地里茫然地前进,一边聊天。聊到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含混地回了一句:“也许去找个上班的工作,或者就接着做陪玩,我也不知道。”

    五秒后,我们被经过的一队玩家扫射成了两个盒子。

    兜兜是我花45元一小时请的“大神陪玩”,但我已经逐渐接受了她并不能带我吃鸡的事实。我甚至有些庆幸她是按时间而不是局数收费,因为我们在这一个小时里已经连续跳了七八次伞。

    这其实并不意外。她用来加我的Steam账号,并不是陪玩平台上认证的那个“王牌”;她的个人资料照片,也是可以用谷歌搜图搜到的“混网圈男女网红头像”;所以在游戏技术上,我早该不对她抱太多期待——何况很多技术不太行的陪玩们,都和她一样会在资料里写上“技术尚可”

    1

    兜兜只是陪玩平台上众多“大神”中的一个。

    根据平台的宣传,这些或全职或兼职的“大神”们都是经过水平认证的高手,只要花点小钱,他们就会和你一起打游戏。

    平台通常会开设很多可供选择的陪玩项目。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的手游,到《英雄联盟》、《魔兽世界》之类的PC游戏,就连《动物森友会》都能找到对应的陪玩,其中一位自称岛上资源丰富,有很多家具可以让“老板”摸,甚至有七个人购买过他的服务。

    但技术只是其中一个用来吸引顾客的理由,在大部分陪玩平台APP的UI里,“大神”的游戏段位往往只是巨大头像下的一行小字。

    无论男女陪玩,通常都有着很精致的头像(精致到仅凭常识就能捏出水分)。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但很多“大神”的头像都可以在网上搜到,偶尔还有不小心拿明星照片当头像的,想来是并不认识。

    大概只有一位选手活出了自我

    也有人坚持本真,用十分日常的大头照当头像,不过有这种自信的几乎都是男性陪玩。他们的信心很少有回报,“已服务人数”通常比其他人低一大截。

    男陪玩的市场本身也比较有限,他们一般只能走技术路线,在简介里反复强调自己是排行榜前列,甚至“前职业选手”。相比之下,女陪玩们的门槛就会低一些,简介的重点也变成了“可萌可御”、“你的小可爱”这种风格。

    还有一件反直觉的事。虽然看起来是你主动去挑选陪玩,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陪玩主动来毛遂自荐:只要有人浏览到他们的页面,他们就会得到通知,然后向你发消息。

    平台会让陪玩看到消息是否“已读”

    只要自我推销足够积极,确实很难让人拒绝。

    它有点像当你逛淘宝的时候,客服突然私聊你“老铁,你都看了八次这件衣服了,我给你打个折,你就买了呗”。当你意识到发来信息的不是个机器人时,就会觉得自己有回复对方的必要了。

    开头提到的兜兜,也是这样得到她的单子的。当时我正在APP首页看她发的一条动态(和微博类似),谈”家人对陪玩职业的看法“,还没看完,她就已经向我发来了信息。

    她不仅主动声明自己不是自动回复,而且对我的“已读不回“表示抗议。最后,兜兜干脆打出了我的ID,问我要不要一起玩——这让我感觉几乎已经被揪着衣领说话,很难再拒绝了。

    不过,抛去游戏外存疑的个人信息和游戏内存疑的技术,她依然是个友善可爱的姑娘。就像很多陪玩的评论区里会写的那样,兜兜也表现得很有职业感——比如用营业声线问我想跳哪里,”我这里有把98k你要不要“,还有为了不冷场的各种没话找话。

    虽然我亮明了采访的来意,她显然还是不太适应被”老板“问太多问题,也习惯用模糊的方式来回答,比如在我问她是兼职还是全职的时候,她竟然回了一句——”都有点吧“。

    但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熟悉期之后,她开始更放松了。兜兜告诉我,她从去年开始当陪玩,现在毕业在家,兼职就变成了全职,一天平均会有几单到十几单,每个月能赚两千块钱,“不用找家里要钱,就挺开心的了。”

    不过她的家人当然不太理解她的选择。“我妈就老和我说,觉得我应该去找份正经……稳定点的工作。”

    她停顿了一会,然后补充了一句万金油式的结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吧。”

    陪玩们在动态里发的内容大都很“官方”,更多是为了蹭话题上首页

    在服务结束后,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因为存在“私下交易”的可能,平台并不鼓励这样做,但对陪玩们来说,这意味着增加回头客的可能。

    她用来加我的微信账号设成了半年可见,每隔一段时间会发一条朋友圈,像她在平台上的动态一样配一张照片,用以表现生活状态——不过微信大概比较疏于维护,以至于不同朋友圈照片里的人都长得都不一样。

    这大概是她们的常态,一种并不需要过分深究的真实。

    2

    在一些社交平台,我看到有陪玩从业者介绍“养号”的经验。其中一个人自称加入了某个陪玩组成的“公会”,公会里负责培训的人告诉她“不要用真人照片,就算对自己长相很有信心也不要”,目的是保持神秘感。

    但也有一部分“大神”,是更需要真实感的。

    比如说,有的平台除了游戏陪玩之外,还加入了“心理咨询”版块,认证的方式,是一张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去年开始国家已经停止发放该证)。

    这个版块里的从业者们分裂成了两种流派,年轻人一般像其他项目的陪玩一样用养眼的头像,他们得到的评价大多是“很治愈、很温柔”,而高年资人士们的评价区里,则出现了“xx老师真正让我解决了问题!”

    一位持证六年的资深咨询师

    平台们也会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大神陪练”,招揽现役或者已经退役的职业选手入驻,一些知名主播也被算入其中。很难说这更接近噱头还是高端服务,因为大部分职业选手都没有任何接单记录,看起来更像是请来的门面。

    这些“大神”里面,包括因为某些原因销声匿迹的前《英雄联盟》职业选手死亡宣告。在平台的陪玩列表中,宣告的服务价格约合371元一小时,“已服务”了36人,好评率100%,被评价说“像大哥哥一样”。

    和死亡宣告在同一个平台上的,还有标价接近1000块钱一小时的王思聪。根据宣传,你花这个钱就可以约到他和你一起玩《云顶之弈》,他还真的有5个好评,但那已经是接近一年前的事了。

    更多的“老板”还是选择普通陪玩,而这是个供大于求的市场。

    比如说,陪玩应用里会有“派单中心”。“老板”写上需求,陪玩们通过主持人的协调排队上麦自我介绍,老板把其中满意的“暂留”,然后再筛选一轮,最后挑一位下单。

    这种方式虽然被陪玩们自己吐槽说“和KTV选公主一样”,但依然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单子来源。有人甚至在这里一挂几个小时,期待被老板挑中,就像首都机场外等着接活的出租车师傅们一样。

    人们找司机师傅唯一的目的是坐车,找陪玩的理由就很多种多样了。有人是想要找高手帮忙上分,也有人只是为了和(异性)交流。

    一位陪玩告诉我,也许是因为陌生人反而更好开口,不少“老板”都会在游戏里向她大倒苦水,倾诉自己生活中的不顺利。游戏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遁离现实的隧道,这样一来更是如此。

    也有一些更不寻常的理由。我有几位女性朋友,她们都是国内某位未成年小偶像的粉丝(类似TFBOYS的早期版本),一天天在陪玩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个长得和小偶像神似的陪玩,就这样下了一单。

    从朋友口中的评价来看,这位陪玩很懂个中门道,不仅一直嘴很甜地喊她们”姐姐“,还主动送枪送药,把敌人打倒之后叫她们来补刀。再加上隐隐有种被小偶像服务的快感,让她们成了他的长期”老板“。

    “小偶像”实际上是个念高二的学生。和她们一起玩了几次之后,他就很义气地宣布不再收钱,从此成了朋友。可惜好景不长,学校以网课形式开学,他的在线时长也应声下跌。

    3

    但和老板“做朋友”,本身也是一种走钢丝式的行为。它既可以意味着相对稳定的长期收入,也可能变成无尽的麻烦。

    尽管平台们禁止陪玩通过其他方式接单,但实际上互加微信已经是常见操作。很多陪玩也是靠这种方式维系和“老板”们的长期关系,可这也意味着相应的风险——有些“老板”会因为陪玩接了其他人的单子而不高兴,进而拉黑走人;也常有陪玩公开挂“老板”,指责对方卖人情找他们一起玩,过后却并没有付钱。

    对于陪玩们来说,有一个或者几个长期的固定“老板”是件值得炫耀的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不用再殚精竭虑寻求派单或是推荐位,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冠名”,这也是他们自己开发出的玩法,后来得到了官方的默许。它有点类似于直播行业的VIP等级,只要你为陪玩花了足够多的钱,就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ID后面加上你的名字,并且根据你消费的金额,让你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VIP服务。

    这种做法的似曾相识感,让陪玩行业看起来很像等比缩小的网络直播业。在直播间里用金钱来满足“占有欲”或“优越感”的模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活用到了新的行业上。

    无论是在平台自己的社区,还是其他社交网络,很多陪玩向新人介绍经验的时候都会反复强调“不要有真感情!”。可是,无论对下单的“老板”们还是接单的陪玩来说,这都是个难以绕开的话题。

    一位陪玩在知乎上分享的个人经验

    在这样一个还没有得到成熟规范的服务行业中,情绪对双方的作用比想象中大得多。有些陪玩平台还将“虚拟恋爱”、“叫醒服务”等同样列为可选的项目,更加让它变得模糊不清。

    “老板”们经常分不清服务中的态度与真实感情的区别,进而向陪玩表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陪玩行业变成了性骚扰的频发地段。虽然陪玩有拒绝并退单的权利,但很多人担心差评,也只能含混应付过去。

    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陪玩的身上。在和“老板”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是因为“老板”出手大方而带来的好感,还是对屏幕那边的人真正产生了感情。

    又或者,后者本来就是个伪命题,虚拟空间的感情向来容易发展成无头案。即便是比陪玩发展得更早的直播业界,也没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至于一掷千金的金主与主播的故事总是不时出现。

    结语

    很多陪玩都喜欢在个人简介里写上一句“你要的样子我都有”,这让我想起了在《银翼杀手2049》里,那个陪伴着男主角的AI,Joi。作为一件产品的她,也有这样一句类似的广告语——“Joi能满足你的一切幻想。”

    对于陪玩行业来说,人们确实是带着幻想以及满足幻想的愿景前来的。

    真实情况比平台们标榜的“大神带上分”更加复杂,甚至有时截然不同:在明码标价的时间里,“老板”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想要的体验,而体验远非只有“上分”一种。

    而体验亦真亦幻,人们也亦真亦假。这个既没有明确定位也没能真正职业化的市场上,至今依然氤氲着遮住未来面目的雾气。

    (本文由今日头条游戏频道“编舟计划”独家支持,今日头条首发。点击编舟计划,即可访问全部编舟计划文章。编舟计划,用文字将游戏与时代编织相结。每周一篇,敬请期待。未经授权,内容不得转载。)

    二、班主任提醒:手机可能毁掉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做,让孩子远离手机癌!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机?这篇文章值得借鉴!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3.1%

    你家孩子上网了吗?

    共青团*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友的重要载体。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的前三位。调查显示,初中生网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的为22.2%,这一比例在高中生网民中为20.1%,小学生网民中为16.8%。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力帮手。 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冲击。

    一是未成年手机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2.5%,这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短视频成为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中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2019年,未成年网民娱乐活动中短视频占比达到46.2%,较2018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

    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且根据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用户兴趣偏好定制推送内容,使很多未成年人受吸引而沉迷。同时,短视频网络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而非创作方,平台内容为用户主动上传,这很难避免未成年人看的低俗或不健康内容;

    三是互联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46.0%的未成年人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曾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

    四是互联网交往成为阻碍未成年人正常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上网聊天已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由智能手机等做“玩伴”长大的青少年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基本的情感依恋;

    五是过度使用手机危害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青少年儿童的视力极易受损,用眼过度很容易造成近视。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 议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建 议

    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建议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建议

    孩子沉迷手机没节制?

    家长一定要学会这3招!

    很多人都无法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就更别说孩子了。其实,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孩子该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应该把握怎么样的一个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如何防止孩子过度沉迷其中呢?

    来看一位家长分享的3点经验!

    1

    约法三章,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

    面对孩子日渐沉迷手机,多数家长采取过粗鲁的方式:没收手机,砸了手机,情到不可控时,还打过孩子。哭过,闹过,绕了一圈,发现问题仍在原地等你。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来得有效。家长可以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例如:

    · 手机不可以带去学校,孩子要学会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 孩子出门玩耍时,可以要求不带手机出门。

    · 小学生:周一至周五19:30,周末21:00,准时将手机收走,并且关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

    · 初中生:平时住校,周末21:00准时收走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

    · 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至于具体玩多久,由家长和孩子商量后决定。

    · 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收走孩子的手机作为惩罚。

    2

    转移孩子注意力

    把这5条坚持一个月时间,一份坚持一份收获,做到不心疼、不放纵、不妥协,才能一点一点地从孩子身上拿掉对手机的依赖。分享一位妈妈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的小故事——

    有一天,东东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手机,竟然发现手机上贴了一张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对你的手机进行干涉,手机已经设置了密码,每天不定时更新;

    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随意被挑选的3件家务,完成之后你会得到你的密码!

    这项新规定将会持续3~4周,视情况做调整。

    如果你接受,那就开始行动,中午12点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码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

    东东当时又气又恼,一按手机就是输入密码的界面,加密的手机对东东来说毫无用处,他只好乖乖听从妈妈的安排。

    他拎着一桶水,拿着拖把楼上楼下来回跑,将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当他弯腰拖桌子底下的地板时,发现桌脚粘着一张纸条: 不错哟,完成了第一件家务,请将自己的书桌整理干净吧!

    当他将自己凌乱的书桌整理干净后,发现了桌子中心另一张纸条:真棒,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请出门将垃圾倒了吧,你会找到你要的密码!

    东东拿起家里的垃圾袋出门,隔壁开小卖部的阿姨喊住了他:“东东啊,你妈给你留了张纸条,说12点前看见你拿着垃圾出门,这纸条就给你,12点后就作废。”而纸条上写着的正是手机密码。

    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还养成了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一周后,东东不再对手机过分迷恋!

    3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不禁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陪孩子时,不玩手机: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

    孩子闹脾气时,不拿手机哄:孩子是情绪多变的物种,有时候谁也没惹他,他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或者来闹闹你,家长觉得烦,怎么哄都不听,这时候就祭出了大法宝——手机。而孩子的手机瘾多半就是这样染上的!

    家长态度要坚定:如果家长已经开始实施如何解决孩子玩手机的方法时,态度一定要坚决!要让孩子看到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同时,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孩子的灵气,不如说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

    三、{title3}

    {content3}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的内容,更多关于手机游戏陪玩接单平台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