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妙招 > 正文

做什么生意最好,买个小货车做什么生意最好

做什么生意最好,买个小货车做什么生意最好

内容导航:

  • 今年被热议的8个行业趋势,哪些在2023年还能大放异彩
  • 菜市场做什么生意好
  • 哪些行业好,哪些行业不好
  • 一、今年被热议的8个行业趋势,哪些在2023年还能大放异彩

    临近年底,我们从宏观叙事层面感慨着充满变数的一年,而从业者在2022年切实推动的新变化也值得继续深挖,在2023年或许能继续受用,甚至延伸出更多新的玩法

    新玩法探索:幸存者Like降临

    作为创意型行业,游戏年年常有新玩法,但能被冠以“XX- Like”的类型并不多。从《黑暗之魂》催生的魂Like,到银河恶魔城类再次百花齐放,再到《杀戮尖塔》带火的一批Rougelike卡牌,这些大多萌生于独立土壤的创意型游戏,往往能以“一己之力”为游戏行业带来新风气。

    今年的类型之星的担子,或许要落到《吸血鬼幸存者》(Vampire Survivors) 的肩上。这款在前年年底开启测试的独立作品,在今年迎来了一波爆发性增长,不少人都纷纷加入对抗吸血鬼大军,在这个像素风、自动攻击、俯视角的“简单”游戏中获得了无限乐趣——Steam上目前超过13万、98%的好评率就是最好佐证。

    《吸血鬼幸存者》也获得了今年TGA最佳独立游戏新秀的提名

    在加入精巧设计的Roguelike元素后,将在极致的简单中提取出无限的战斗快感的《吸血鬼幸存者》,显然成为了今年许多新作的模仿对象。玩法结构相似、但采用了动漫画风、并且加入让玩家自主瞄准的双摇杆操作的《黎明前20分钟》(20 Minutes till Dawn) 以及加入了商店系统、有更强经济运营要素的《土豆兄弟》(Brotato)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更多像《灵魂石幸存者》(Soulstone Survivors: Prologue) 这样的游戏正在火热抢先测试中。

    而海彼网络的《弹壳特攻队》可以说是移动端上“幸存者Like”中一马当先的作品。游戏不仅横扫个大国家地区的iOS免费榜,还在畅销榜上有着极其亮眼的成绩,上线第三个月收入再创新高,直接帮助海彼网络进入10月份中国出海手游厂商的收入Top 10,该游戏在全球市场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

    以《弓箭传说》闻名、本就擅长在移动端上做表面休闲、但有着中度内核的游戏的海彼遇上“幸存者Like”,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团队也表示在开发过程中,是《吸血鬼幸存者》的市场成功和玩家接受度让他们最终确定了这个项目的方案。

    俯视角、爽快清怪、Roguelike升级,在继承了《吸血鬼幸存者》的精髓外,《弹壳特攻队》显然也融入了海彼作品的特点,竖屏操作、技能升级选择和人物装备系统等等,如果有玩过《弓箭传说》的玩家一定会对这些设计不陌生。《弹壳特攻队》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玩法的可塑性和通适吸引力。

    但这类通过在设计规则上实现突破的类型游戏随着后来者的蜂拥入局,同样也会逐渐变成“红海”,并且其对于创新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在今年,“幸存者Like”基本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玩法子类型,但下个“Like”在哪里,需要有更多游戏者用慧眼去挖掘。

    混合变现:新时代的变现利器

    混合变现的模式虽然早已不新鲜,但是随着国内游戏市场已经正式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外部环境压缩为游戏长线盈利提出了极为严厉的挑战,如今更加成熟的混合变现比起前几年,已经成为了一个应用效率更高的模式。

    混合变现通过混合内购和激励广告的方式,既向用户提供了只观看广告获得资源、无需氪金的游戏体验,也向愿意进行付费的用户提供了内购的选择。这兼顾了不同玩家的游戏需求,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粘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留存和活跃度。

    在游戏买量成本几乎触顶的今天,ROI的回收难题成为了游戏商业化过程中的一大痛点。而IAA与IAP优势互补的混合变现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以内购为主的中重度游戏中加入广告变现内容,还是在轻度休闲作品中加入内购选项,许多游戏都通过表现展示了这样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用户的LTV。

    作为一款定位为非重度的游戏,《弹壳特攻队》在流水上的优异成绩同样要得益于其对于混合变现模型的出色应用。玩家中可以通过收看广告来获得获得复活机会、或资源翻倍,但同时也可以大肆内购:首充、月卡、战斗通行证……流行的付费形式应有尽有,想要加快游戏进程的玩家完全不需要担心有钱没地花。

    一方面,对于小游戏来说,今年微信和抖音平台的打通,极大扩充了用户进入的渠道,对于制作成本更加可控的小游戏来说,更容易形成用户转化;另一方面,在经过近几年超休闲游戏和短视频平台的冲洗后,移动用户对于观看广告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混合变现在新游试错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正在成为创造高流水的“魔法棒”。

    云游戏:高规格大作慢慢走向云端

    尽管目前市面上的云游戏产品并不多,声量比较大的只有米哈游的《云·原神》,腾讯《云·天涯明月刀手游》,网易《云·大唐无双》等。但相比过去,无论是在产品、技术还是渠道政策层面,今年的云游戏都取得了更长足的发展。

    2020年初,苹果曾表示要禁止一切APP依赖云平台串流的方式提供服务,这一举措无疑打击了众多厂商对于云游戏的开发热情。然而在2020年下半年,苹果也对这一政策松口,开始允许云游戏等APP上架App Store,尽管还有一些条款限制,但对于产商而言,上架渠道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更多的困难还是在产品层面。彼时的云游戏服务更多的还是以云平台为主流,针对单一产品出云APP并没有一个好的先例,直到《云·原神》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今年的11月2日,《原神》3.2版本更新,《云·原神》一举冲上App Store畅销榜第六,所以我们得以看到畅销榜前十赫然挤进了2款“原神”,排名第一还是《原神》。

    《原神》的成功得益于其超高的产品质量,但精细的画质、超大的地图等高质量内容也对运行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神》也渐渐成为了评测各大手机硬件水准的测量工具。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感受游戏超高的画面表现还需要配备一部价格不菲的高规格硬件手机,无论是对于游戏推广还是玩家体验而言都增加了不小的成本。

    《云·原神》的优势很明显,就是让用户摆脱硬件规格的限制去享受PC级别的游戏画面表现。这一点对于玩家而言有着不小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原神》这种画质表现极佳的作品而言。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云·原神》无疑是成功的,月流水基本保持在1千万左右,后来者如腾讯《云·天涯明月刀手游》,网易《云·大唐无双》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这几家大厂都在不断加大对于云游戏的投入,比如腾讯的腾讯先锋云游戏平台,网易大量的游戏云化(《云·阴阳师》《云·梦幻西游》《云·一梦江湖》等)。

    因此,对于卷生卷死的游戏行业而言,实力大厂利用云游戏摆脱硬件限制开发更高规格的产品势必成为一种趋势,未来,更多的精品大作将走向云端。

    多平台:存量用户时代的新选择

    当下的移动游戏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用户时代,需求更多的用户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加上如今的出海热潮,大量海外的主机\PC玩家成为潜在的用户群体,各大厂商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移动平台,多平台成为了拓展用户数量的一大有效方式。

    我们同样能从业内的一些头部产品看到这样的趋势。比如米哈游旗下的《崩坏3》横跨PC与移动平台,《原神》除了PC与移动平台,更是登上了索尼次时代主机PS5,收获了一大批主机玩家;完美世界《幻塔》同样基于PC与移动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也正是这些产品在多平台的成功验证,促使更多厂商开始走上多平台开发的道路,纵观各大厂商曝光的重磅产品,基本都是基于多平台开发。比如库洛的开放世界作品《鸣潮》,叠纸的武侠开放世界作品《百面千相》,网易的武侠开放世界作品《燕云十六声》等。腾讯的开放世界作品《王者荣耀:世界》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公布平台信息,但依据腾讯在移动多的优势以及用户群体分析,该款作品至少会登录PC\移动两大平台。

    而从商业角度考虑,移动游戏登录PC除了拉拢更多的PC用户扩大产品IP声量,其收益模式相较移动端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用户群体数量可能不及移动端,但是PC都是官方渠道,没有其他渠道商参与分成,对于开发商而言,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盈利平台。

    超休闲+中重度:厂商出海的又一把利器

    尽管今年游戏行业并没有出现具有革新意义的新细分品类,但仍有少数值得重点关注的小创新,其中又以超休闲与中重度相结合的类型最有商业价值。

    简单来说,“超休闲+中重度”产品在广告投放侧以魔性小游戏为买量素材,等到玩家下载App进入游戏并体验了一段时间minigame玩法后,又突然转换到卡牌、SLG、RPG等中重玩法。如果玩家对重度玩法腻味了,又可以切回minigame,二者相互交替使得玩家的游戏体验更加多样。另外,还有部分这类产品将minigame作为养成元素融入到主玩法当中,令玩家更有目标感。

    总的来看,该特殊品类的优点至少有五个:其一,由魔性小游戏制作的广告素材买量单价较低,能够降低厂商获客成本;其二,随着逐渐深入游戏,这批用户有可能慢慢喜欢上中重度产品,解决了玩家对该类游戏有所顾虑的问题;其三,minigaame和中重度玩法交替出现,其实还可以缓解玩家疲劳感,避免用户厌倦重复内容后流失;其四,相较于中重度内容,超休闲玩法的制作成本要低得多,对中小团队来说十分友好;其五,对上线有段时间的老游戏来说,加入minigame还可能是一剂重新激活产品的良方,类似的例子过去几年屡见不鲜。

    在“超休闲+中重度”混合这个品类中,冰川的卡牌RPG《圣魂纷争》可谓是先行者,其海外版《X-HERO》早在2020年就已上线,但当时商业成绩并不理想,直到加入minigame才出现转机。37GAMES于2020年上线的《Puzzles & Survival》也是将三消与模拟生存玩法融合。到今年,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押注该品类,如FunPlus今年在海外开启测试的SLG《Stormshot》就植入了益智射击玩法,且买量素材和宣传点都围绕minigame展开。

    《Stormshot》minigame内容

    未来,可能还将有更多厂商加入“超休闲+中重度”赛道,而随着这条“野路子”被厂商挖掘得越来越透,越来越多的玩家看过这类产品,其市场竞争或许也将更加激烈。但总体而言,“超休闲+中重度”眼下仍是一个值得投入的品类。

    直播买量: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不易

    要说这几年什么营销模式最火,那一定非直播带货莫属。依托于短视频和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主播能以较低成本为厂商带来极其精准且购买意愿较强的顾客。而从今年游戏行业的整体营销趋势来看,这套在实体行业已经十分成熟的带货模式显然已被各家游戏厂商善加利用。

    这其中,以棋牌类产品将直播获客运用得最广泛最熟练,而且效果也最好。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棋牌游戏的受众广、基数大、不分年龄段,与抖音等平台的用户画像最为靠近;另一方面是因为,虽说棋牌游戏规则简单,却有非常强的博弈感,而且游戏反馈及时,主播的神态动作随牌局变化会产生较强的节目效果。因此,一些棋牌游戏公司也会根据直播间观众反响最热烈的玩法和痒点,有意识地优化和定制最具节目效果的游戏模式,如红中癞子等。

    而对非棋牌游戏而言,尽管不是所有品类都能像棋牌那样产生强烈的互动效果,但短视频直播以及主播带玩、陪玩仍不失为一种导入精准用户、构建私域流量、获取更好留存和付费的新选择,比如目前仙侠和传奇两类产品就紧跟棋牌成为直播买量的第二梯队。此外,还有不少头部和腰部厂商也在尝试这一方兴未艾的新买量玩法。

    除了直播买量之外,围绕抖音星途计划等平台激励政策,通过达人创作大量UGC视频,今年还有大量厂商得到了性价比较高的获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初兴的买量模式,游戏直播买量仅仅爆发了一年不到,尚处于摸索阶段。头部直播达人固然可以起到明显的带客作用,但买量成本高、培养时间长,甚至需要“专业对口”,部分大主播还被大厂给“承包”了下来;而刚出道的小主播往往又不能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

    不管怎样,直播买量仍是当下游戏行业为数不到的新“变数”之一,眼红于新赛道红利,必然还有更多厂商陆续进场。

    用户运营:辅助游戏长线运营

    自从游戏行业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获客难,再加上有多元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保障产品长线运营便成了厂商的首要目标。为增加用户粘性,越来越多的厂商意识到用户运营的重要性,使出浑身解数关怀玩家,倾听用户的诉求,以了解用户,吸引用户留存。

    一直以来,最常见的用户运营手段,是通过游戏社区聚拢活跃用户,为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官方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并借助游戏攻略、福利、UGC等运营内容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转而赋能游戏研发、挖掘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一些头部产品或厂商有实力自建游戏社区,比如因《王者荣耀》而生的王者营地,或是聚集了网易旗下游戏的网易大神等。中小厂商则更多选择入驻第三方社区平台,以实现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比如TapTap游戏社区,或定义为工具性质的Fanbook等。

    游戏社区之外,建立自媒体阵地也成为了用户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少游戏运营都选择通过人设化的方式与用户互动,并策划许多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同时塑造品牌影响力。

    在用户运营方面,有一些让用户津津乐道的经典例子,比如《召唤与合成》给用户发钻石,制作人真诚用心地回复用户评论;《恋与制作人》给玩家打电话;《原神》给用户发生日礼包;《开心消消乐》接地气的版本更新文案;许多游戏的策划面对面栏目、玩家线下见面会等等......几乎都得到了用户的好评,也成为了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些方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总的来说,重视玩家的人文关怀,积极与玩家沟通,触及用户内心的运营方式,更容易让用户对游戏产生好感,愿意一直留在游戏中。游戏也能因为玩家的忠心,迸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

    直播互动游戏:赋能游戏研发和营销更多可能性

    今年,随着元宇宙的火爆,一些诞生于视频平台,依托实时技术为用户提供虚拟社交体验的直播互动游戏出现在人们眼前,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修勾夜店,元宇宙挤地铁。

    一般来说,这些直播互动游戏都有着以下特点:每位参与用户都能拥有一个虚拟人物,操作自己的人物进入虚拟场景内,便可以其他用户的人物同屏交流互动。

    就拿修勾夜店和元宇宙挤地铁来说,前者让进入直播间的用户化身一只只修勾,为用户创造了沉浸式云蹦迪的体验;后者则还原了人们挤地铁的现实经历,用户进入地铁车厢才能成功进入下一关卡。

    之所以能够流行,一方面在于创造了全新的内容形式,勾起了用户的好奇与热情,另一方面,它打造了虚拟社交空间,可以让由于疫情等原因不能线下狂欢的人们释放自我,在线上收获殊途同归的社交乐趣。因此,他们都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参与。

    而这种能激发玩家参与互动的直播互动游戏,其低成本、低品质带来的高反馈,也将为游戏研发和营销带来许多想象空间。

    比如,其互动体验与元宇宙挂钩,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随着互动场景的不断延伸发展,有机会催生新的游戏机制和玩法。据悉,有一些团队便致力做更大型的互动直播游戏。同时,这种全新的互动体验,还可以为游戏内容营销创建新的转化场景,吸引泛用户的参与并实现破圈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用户心智,为游戏带来新用户。

    二、菜市场做什么生意好

    1、菜市场做什么生意好不可以偏概全。首先要考虑这个菜市场的位置。 互宗买自蒸 周边都是高档小区的菜市场,跟周边都是普通楼版房的菜市场消费权能力是不一样。有些老人只买有机蔬菜,有些老人只在意价格等等,要先调查市场环境。2、其次要考虑市场内菜的品种。参照第一条,能力高的话,你就进点利润高的“高档菜”,小店做的干净点。消费能力一般的话,你就做“特价菜”,一般老人们买菜会先赚一圈,货比三家,基本都是找一家最便宜的买。3、最后要看市场内的营业品种,搭配开店。举两个例子,A市某大型综合菜市场,全天营业,场内分为蔬菜区 国谈 、水产区、禽类区、调料区、肉类区,菜市场门口也有一排小店铺。可是这些小店铺不卖菜,有的卖熟肉,有的卖凉菜,生意最好的一家竟然是卖烧饼的,排队要好久才能买的那种。B市某中型菜市场,定点营业,到时间就开门或 来自 者关门,场内品种 门晶号 一般般,不能说很全,但是大部分主流菜品都可以买到。这个菜市场门口也有一排小店,有的卖小吃,有的卖零食,生意最好的是一家卖干货的,好多 七小究按酒组鲜厂 人开车专门来这家店买干货,门口堵车堵得 考讨盐谓工混 不要不要的。

    三、哪些行业好,哪些行业不好

    今天 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大家对行业二字有个彻底的认知。

    标题这个题目,也是我自己自问了至少十年的问题。甚至我身体力行,苦苦花了多年在追寻这个答案。当初书本告诉我,我可以提前去捕捉到好的行业,而且是那种 别人看不到而我能找得到 的好行业。

    在2002年时,我想是不是可以自己租个出租屋,写文章、录制一些感悟、做成几分钟的小电影,然后发表?因为有意思,大家就都转发或者这就成为了一时的潮流,这样我就是一个媒体个人,成立一个工作室。

    然而,当时的我只能在台企的6人员工宿舍住着,还号称住宿条件不错、有*空调。为了主业从 台企的工程师 跳到 外企不做工程师 ,我在宿舍的床上主要看一些外语小说,比如狄更斯的《Hard Times》,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艰难时世》。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2022年时,我们都知道了,这种想法,个人建立媒体号甚至媒体平台的操作,叫做自媒体。 自媒体行业 跟当初的公家媒体相配合,这也成了一个行业。行业翘楚以通过文字图文媒体开头的今日头条、百家号、公众号、一点号等等为首,他们目前已经将这个行业打造成型。他们的横空出世,发生在我当初想法的十年后。

    此后,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往录播、短视频、直播甚至电商带货方向发展,有了抖音、快手、小红书和Tik tok等等。这已经超越了2002年时候我的思想范围。

    再看另一个对于好行业的想象,2004-2005年期间,我曾经想做餐饮全国连锁店,客户坐在家里一个电话,半小时、一小时后饭菜就送上门。这需要强大的快递跟美味的厨房即饭店相结合。

    我甚至以身试法,从上海基本月薪6千的白领岗位辞职,选了老家100公里开外的南京开了饭店,花了半年和十万块的损失,来尝试如何建立这样一个餐饮送餐帝国。

    无疑,我是失败了。到了2022年,我们就知道了,这个行业在2008年前有过各地传统快餐公司的雏形,那时当然没有全国联网,没有手机里的APP,连智能手机乔布斯都还没发明。

    然后经过大概四五年的团购网思潮,接着开始用大众点评来加大 非餐饮商家 的中间人角色,类似旅游行业的携程。继续到2016年后“大众点评”网站跟美团的合并以及“饿了吗”的杀入参与竞争,这才形成了当下的送餐格局。

    这个行业小的参与者也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总之,我当初的餐饮全国送餐的连锁梦想,我自己没能实现,但各地 餐饮企业+送餐外卖 这种多企业甚至多业态合作的形式,大致实现了我当初的行业愿景。

    除了以上我当初想象过的“好行业”之外,还有更多的行业,别人也想过。五花八门,甚至理财、住宿、婚葬嫁娶、生老病死、买房、买车、租房,连信用开还贷都是个产业,生病的病友都有群,等等,都经历过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市场需求、产品商业化、科技发展以及营商环境、政策监管、国际经验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究竟未来会有什么有前景的行业”,或者“哪个行业好,哪个行业坏”这种看起来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解答的。但是他们自己那一刻,却认为自己能看得准。

    我再举今天低第三个本人想过的例子。在2005年创业失败我回上海继续打工后,我在天涯等论坛经常分享一些想法和职场得失。那个时候就一直有人通过私信、站短甚至就在帖子中,要求我公布个人的银行卡号。其实他们这是想插队的人,都想付费后优先获得解答。当时吴英案正在公开审理,我没敢公布银行卡号,怕算作非法集资,我就还是根据个人喜好,且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慢慢回答读者的提问。

    当时我就隐隐觉得这个职业困惑的解答以及职业规划的咨询,包括相关的各种精神诉求,肯定也会是一个商业化的产业。但我没找到实现的手段,也没能建立平台,我当时能想到的就是开个淘宝店,但是在淘宝上面却找不到分类。

    过了大概十年,出现了,终于来了!以知乎和分答为首的知识付费开启了新时代,此后各大巨头和平台都开始衍生出自己的知识付费平台了,各种赞赏、打赏、付费提问、喜欢、助力、在看、付费群、朋友圈、知识星球小密圈,已经跨过了我当初的设想。

    在这第三个行业即 知识付费行业 中,我并没有参与创立和建立,即使到今天我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参与者,提问也接受提问。我是提前十多年试想必然会出现这个行业,并且花了十多年等到了这个行业的建立以及群雄逐鹿,直到巨头出现后,我才参与其中做了个博主,仅仅是该行业的狭窄分支中的 跳槽博主

    反过来讲,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想我也抓不住市场这些机会,无论是自媒体行业,还是餐饮外卖行业,亦或是知识付费行业,我作为普通人,应该创不出今日头条、抖音、美团、饿了吗、小红书或者知乎,因为这些新兴行业需要不断融资、牺牲、尝试、“杀死”对手、应对监管,最终才能崭露头角。

    本身传统的B2C创业就比较难,何况你是做C2B这种新事物的创业,后者需要烧钱并且有足够的耐心、时间去继续支撑,且撑到最后还大概率是失败。因此,《夏洛特烦恼》是想象,夏洛即使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成为明星。

    讲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个最常见提问,如下。

    以上这个提问,可谓漏洞百出。但是当初的我也会这么问,这就是个常见问题,甚至接近100%的应届男大学生和50%的女大学生,基本都会问这个问题。这是个傻问题,一点不接地气,书生气十足,但书本和传统思维会认为该提问无比正确。

    说下他的几个大的错误。全国10亿多人,才不到5千家上市公司,而且每一家都需要合伙才能成功,这个 选一个行业并做成上市公司 的概率大约是20万分之一。创业本身在当下就越来越难,最后你个人能真的如此成功,恐怕比彩票中特等奖的概率还要低很多倍。

    作为一个 普通人 ,那概率就进一步要下降。而且,14亿人中至少10亿是普通人,那每个都能去找到合适的行业创立一个上市公司,年盈利要几个亿,中国没这么大的盘子啊,全球资源加起来也不够。

    从时间来看,虽然你只说了“从打工到做小老板”只要3-5年,仅仅是用来学习经验,这个时间恐怕也太短......创业做上市公司创业人,可不是如此容易和快速的,你比马斯克还要马斯克,且他可实在外国。

    糟点确实太多了,我估计题者应该是不敢去问父母的,或者已经被骂过了,父母社会经验比我幽哥更丰富,一看自己的傻儿子/女儿来问傻问题,就知道不靠谱,劈头盖脸一顿骂。提问者可能为了避免被父母、同事、同学取笑,所以来我这里寻找答案了。

    当然,我也给出了我的见解和建议,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进星球听下。本文的主旨不是批评类似的提问,只是用另一种全新的视角告诉学生思维的群友或读者,对于“好行业”三个字有更加正常和合理的认知。

    一个经济体要发展,必然需要开发新的行业,创造和探索新的业态,包括鼓励科技创新,这往大了说能带来新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往小了说就是短期几年的经济增长、投资和就业。这是站在 国家治理者 的角度去看待新兴行业,所以全球各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新行业的探索,需要巨大的成本,即使你只开一家公司,那也是创业,要承担 市场风险政策风险 ,止损期一般不小于5年,大家看这篇就明白了:《 我同学开了个30来人的公司,他一年大概赚多少? 》。

    除了承担以上两个风险之外,还需要有 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否则就难以成事。当然,为了致富,为了发展社会,也为了搞活经济,必须培养创业的土壤,即必须有一部分人、机构或者单位去创业,去搞创新,创出新的行业。

    可以有统计规律来让我们看创业和创新最终的成功率。

    在这里我写过,《 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也算国企吗?能不能去? 》。比如你进了某家国企,待个几年你就会发现,这家国企经常要成立子公司、新事业部、孙公司,你也不知道为何。其实这里面之所以建立这么多子公司、孙公司,有些是为了搞个项目赚点钱个人牟利,有些为了走账或者规避税收等,但更多的原因实际上是上面有鼓励创新的需要,甚至该指标是领导层的KPI啊!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企创业,少了政策风险,但市场风险还在,且资金来源有赖于当地持续的财政情况,比如郑州的国企,估计比较难过,创业维艰,因为这几年河南财政不行。河北也好不了多少。还有更多财政亏空的中小城市。他们的国企开了新的事业部,很容易因为后续财力不够而中途退出或者倒闭甚至不了了之。央企的创业公司,则稍微好一点,有总部支撑。

    但整体来说,当下在中国,国企开新公司, 也不过10%的成功率 。你记住,开十家最终就一家可以一直经营,其他九家大多1-6年内结束,最多拖到10年前后,不过也成了僵尸企业空注册着而已。

    换到民企巨头,比如阿里,阿里开的新事业部或者新的子公司,主要目的也是创新、进入新行业、造出新产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企业继续发展和壮大。互联网巨头的新事业部, 创业成功率不过5%上下

    你别觉得惊讶,实话来说,当下的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百度、字节,他们成立一个子公司去开拓新的业务或者试图开启一个新的行业,这家子公司 能做出来 的概率只有这么多,开20家其中19家是必然要关门的。

    巨头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以及总部的现金支持,但是毕竟是民营资本,能力和现金都有限,且几乎没有政策风险的规避能力。他们的新公司创业成功率不会超过国企,5个点是常态。

    这里就可以大致肯定,直播卖课或者直播带货,是不可能“挽救”新东方的,至少不能指望直播让新东方挽回颓势。依靠一个成功率充其量5%的子业务的一个小操作,就挽救整个公司,这是不可能的。这类似你们全家人都不上班等着你的弟弟上周买的彩票中6000万的大奖,你别以为上上周他中了200块就是运气附体。

    小私企创业, 成功率大概2% ,所以,对于小企业来说,转产就是二次投胎,也叫做重新创业。大多因为老业务活不下去,老板还算不老,这才指望搞个新事业部来突破窘境。小企业是没有资金和能力去规避各类风险的,只要一次转产失败,就前功尽弃,甚至赔上过去多年老业务的所得。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你的那些 做生意的 阿姨、叔叔、表姐、堂哥甚至同学老板,为何一直只做老本行了。因为他们一旦转产失败就是灭顶之灾,大多数人就是慢慢等到老生意业态结束,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号称 以前做过生意的

    你要明白,你接下来去相亲,很有可能你的对象的父母并没有工作,但是貌似还有些钱财,你父母也继续追问对方做啥营生,他们会告诉你“以前做过生意的。”你别看人家现在房子大就不再问了,我觉得你父母应该再加一句:“ 现在为什么不做生意了? ”这叫将他一军,省得他们的子女跟你谈恋爱时,还拽得二五八万的,装作自己是富二代。

    下一个人数更多的群体,就是个人创业者,这部分人当然是想改写命运的。包括本文开头那个截图中提问的群友,以后就可能是个人创业者。个人创业,啥也没有,靠着自己觉得的“敏锐的市场嗅觉”“3-5年丰富的相关经验”,就认为自己可以看出来一个别人没有看到的好行业,然后赚他“几千万最好几个亿甚至更多”。

    个人创业者中当然也有能力强的,最终也会有成功的,他们创业也是有口头上的鼓励的,甚至税收优惠和政策上的一些扶持,但是无论怎样, 个人创业成功率在2022年的中国大概千分之5 。比2018年时的2-3%继续降低了一大半概率。现实如此,不必惊叹。

    以上,我们要对任何一个人、企业、单位、部门甚至政府的创业成功率,有个清醒的认知,即使后面最厉害的那个zz开了新公司,也有至少一半的失败概率,只不过不好意思告诉你而已。

    换个更有用的角度,我们作为求职者,打工的,你不但不是治国良才,更不是创业英雄,你考虑哪个行业好,自然是从城市、工资、工作制、企业知名度、岗位好不好、离家近不近、能不能不加班等等,跟你个人和家人息息相关的因素去评估,而不是开头就看啥 行业好不好

    上文分析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 个人是无法判断哪个行业好坏的 ,你能看出来你就不是人是神仙了。大企业大单位的智囊团,也是90%看走眼的,你自己能相信你比智囊团还厉害不?

    这些原理,也是我劝说大家跳槽时“盯着大单位大企业大公司而淡化行业”的主要原因。

    废话不多说,继续看当下需要尽量避开的几个行业,进入就是坑。

    有个很知名的公司,将 菜场和饭店结合 ,搞了个新行业,企业取名叫盒马鲜生,这个行业一开始客户盈门,大家都觉得好,所以好多人去打工。也很多企业模仿,搞什么小象鲜生、小鹿鲜生、兔子生鲜......五年过去了,你说这些企业还在不?没了,只剩下盒马鲜生还撑着。该行业可以说,已经覆灭。

    继续, 上门洗车 ,这个感情好,你只要付出10块钱,就有两个专业的洗车工上门到你的停车场帮你洗车一小时,干干净净,还是干洗,都不用水。你倒是开心了,但是你说这个上门洗车行业,能活得下来不?自然是活不下来。今后如果有上门洗车,应该是跟某个更重大的服务合作,上门洗车才有生存的土壤,比如家政服务。

    大家再去看滴滴出行,至少最近尝试过30个行业,尘沙折戟。

    阿里最起码试过上百个行业,而且现在全公司各部门都还在突击尝试,责任压力到个人,个人在公司主要就是发起新项目。

    最厉害的应该是字节跳动,这家估计尝试过并尝试着数百个行业。当然,这些也是民营企业尤其创业公司的求生本能,尤其在上市之前要做出更多有潜力的业务姿势......

    在2019年,很多私企开始拓展 团购买菜 ,后来被批评,大多改弦易辙了。

    在2020年前后,不少公司花了大笔现金,来建立仓储和配送网络,并从总部拿出巨额资金来补贴这个新业态,但仍难以盈利。这个就叫做 生鲜电商行业 。大家谨慎进入,随时倒闭。

    阿里在2021年此刻,出资收购了一家叫做十荟科技的公司,哪知道不久因不当营销和定价行为,被监管机构处罚。随后该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关门。

    京东也搞了个类似新事业部,日子困难,开始裁撤。

    华南有个每日优鲜,自去年底以来已经裁减了大批员工,工资发不出。

    这行业号称在全国各大城市社区建立仓储网络,能确保最快可在市民下单30分钟内,将生鲜及其他日常用品,送货上门。

    多么烧钱?其实跟成本100元上门洗车只获得10块钱的业务一样,你富可敌国也会在这个行业还没起来时胎死腹中。因为, 有些行业本就不是个行业

    也说明,有很多行业不让这些私企和风投资本进入,他们实在找不到行业了,开始瞎造行业。

    尽管从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刺激了家居用品的网购需求,生鲜等到家配送成为了中国备受追捧的业务;即使包括阿里、美团、拼多多在内的很多巨头,都开设了自己的生鲜配送业务......但该行业的参与者基本都即将败北。

    2022年初至今,仍然消费需求疲软,对于那些持续烧钱而不能盈利的行业来说 ,创业空间正在缩小,创业更难。

    作为打工的,就没必要去创业公司了,企业主和股东都觉得艰难甚至难以为继,你还指望进去有什么流程、培训、学到东西、领导好、同事都不错、下午四点半下班?只怕不给你任何任务就干坐到晚上22:00也不让你下班,第二天早上8:00还没上班就催着你要成绩。至于什么是成绩,啥叫业绩,连领导自己也不知道,不懂的见《 碰到“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该怎么办? 》。

    最后,你问: 哪个行业好?哪个行业坏?

    回答:

    • 大公司大单位已经做了5年的行业,基本就算好行业;
    • 夫妻老婆店、小私企所在的行业,就是差行业;
    • 任何刚成立5年不到的公司所在行业,就是不好的行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什么生意最好的内容,更多关于做什么生意最好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