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妙招 > 正文

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安全吗

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安全吗

内容导航:

  • 众多老人被一款广场舞App拉进陷阱
  • 警惕发生在身边的诈骗
  • 制售微信外挂“小插件”,可能涉及这项罪名
  • 一、众多老人被一款广场舞App拉进陷阱

    今年7月初,一部名为《分生》的普法微电影登录各大新媒体平台热播。该片由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制作,根据该院办理的真实案件改编,再现了一起典型的以老年人为目标、以保本付息为诱饵,依托广场舞App设计、实施的非法集资案件。

    8月4日,微电影《分生》所反映的养老诈骗案获终审判决。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今年4月,经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海淀区法院一审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50万元;判处李某等24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七年至有期徒刑二年四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判处王某等7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至有期徒刑二年不等,适用缓刑,各并处罚金;同时责令所有被告人对集资参与人的损失承担退赔责任,已退赔的在案资金按比例发还集资参与人。

    根据海淀区检察院办理的该起非法集资案改编的微电影《分生》海报。

    百余名老人同报案

    非法公司浮出水面

    2018年7月起,海淀区多个辖区派出所及区金融办陆续接到百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报案,线索均指向同一家公司——X公司。老人们反映,他们均在X公司购买了名为“G基金”的理财产品。截至目前,该理财产品逾期近一年未兑付,之前与他们对接的公司人员也多半失去联系。接到报警后,海淀区公安机关迅速展开摸排,发现X公司存在从事非法集资的重大嫌疑,并于2019年3月正式立案侦查并展开抓捕。

    2019年9月,公安机关相继抓捕涉案人员69人,并梳理出以刘某、李某为核心的18名重点涉案人员。经查,X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门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刘某系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某为该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内部设立七个业务部门及十个业务团队,并设立财务部、行政部、人事部等辅助部门。自成立之初,该公司便面向社会推出并公开宣传“G基金”理财产品,与投资人签订合同,承诺以8%至14%的年化收益率返本付息。

    经查,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非法集资数额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6000余万元飙升至2018年顶峰的3亿余元。截至案发,该公司累计吸收公众存款共计8.8亿余元,涉及集资参与人1200余名,尚有3.3亿元集资款未兑付。

    投资名目花样繁多

    广场舞App成明星项目

    涉案广场舞App界面

    “绿色农业基地”“高端水果园区”“健康科技仪器”……“G基金”对外宣称的投资项目花样繁多且听上去高端大气。其中,最受老年投资人追捧的当属一款名为“H联盟”的广场舞App。

    据了解,该广场舞App以为老年人提供广场舞音乐、广场舞教学及搜索附近的广场舞场地等服务为噱头,在该App中参与活动领取积分,用积分可兑换礼品,吸引了大批老年使用者。该App一方面嵌入宣传公司理财项目的内容,吸引老年人的关注并使其认为公司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另一方面又发展广场舞组织者、领舞员为X公司的兼职业务员,为X公司拉投资、赚返点,可谓线上线下齐发力,无所不用其极。

    王大妈作为一名资深的广场舞爱好者,在老姐妹的推荐下加入了某社区广场舞微信群。“刚进入微信群,就发现不少人都在用一款App学跳舞,很快我就成了新用户。”使用后,王大妈发现这款App不仅能学跳舞、找舞曲、找广场舞据点,如果拉来新用户注册还能积分返点,用积分还能在它的商城中兑换或低价购买生活用品。“我当时觉得它真的挺好用,还给身边没下载的朋友推荐来着。”

    此后,当得知这款App还同时推出投资理财项目并且承诺保本付息时,王大妈便毅然决定从使用者“升级”为投资人。“因为我本人作为用户,体验感非常好,认为它肯定有前景,而且觉得公司很有实力,所以相信跟着它投资能赚钱。”

    为彰显公司实力,该公司还以考察项目为由组织投资者前往各地旅游,定期召开投资人酒会,发放公司项目生产的农产品、健康理疗仪等礼品,进一步博取老年投资者的信任。

    细致审查资金流转

    精准分级分层处理

    2020年1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以刘某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向海淀区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海淀区检察院受理后,迅速组成专案组审查办理。在审查过程中,多名犯罪嫌疑人均表示认罪悔罪,主犯刘某等人也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部分业务员还自愿退缴在X公司所得的违法收入。

    “这起案件呈现出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大、被害人主要为老年人等特征。”办案检察官介绍,“要认定案件性质,就要查明涉案公司的全部资金去向,同时还要查明每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涉案金额以及其本人的违法所得。因此,我们需要对千余个银行账户、千余份合同及大量资金流转关系进行细致审查。”

    专案组经过认真梳理、综合研判,制定了分层分级处理的办案思路,并按照在犯罪中起到的实际作用来区分主犯、从犯。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挽回被害人的损失,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还积极向X公司成员宣讲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明确告知如能够及时退缴违法所得可以依法从轻处理。最终,多名犯罪嫌疑人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并主动退缴了违法所得。

    2020年8月,海淀区检察院以刘某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向海淀区法院提起公诉,并对部分犯罪情节较轻且主动全额退缴违法所得的下层业务员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今年4月,海淀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刘某等6名被告人提出上诉。8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作者:简洁 孙鹏

    来源: 检察日报正义网

    二、警惕发生在身边的诈骗

    我想对你说

    头条上陆续看到网上诈骗的新闻和小故事,一直以为离自己很远,或者是利用了有些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多少有点不以为意,总觉得像自己这样也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一定的识别能力,不太会轻易受骗,但是不然,想想自己的经历,有过两次上当的小经历和一次险些上当受骗遭遇金融诈骗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和家人。

    第一次上当是网上购物,很多年前了,当时对网上购物还有点新奇,不太熟悉。记得是双十一促销,看一家卖皮衣的,样式不错,价格便宜。于是就在网上下单,还期待着到货可以美美的换装。然后骗子模式开启,说什么公司政策调整,再买一件才可以享受原有优惠,让我再订一件,可以继续享受完优惠价格,然后退我另一件的费用。说的言辞恳切,一切很为我着想的样子,我当时坚持让她先给我寄过来,一件都不寄还谈什么两件,也是怕麻烦就没响应她这个建议,后来看是有效的降低了被骗金额,没有让损失扩大化,但反应还是有点迟钝了,当时还没意识到被骗。后来总也收不到货,而且给她转账的账号是甘肃一个什么地方的,记得当时还问过她为什么用这个账号,有点怪怪的,也被她一顿“合理”的说辞对付过去了,老老实实付了款。等后来意识到不对劲再和对方联系,发现客服留的信息都成境外注册的地址了。在网上一查,发现很多人都被这家公司骗了,我的第一次网上受骗经历,被骗金额300多元。因为不熟悉网上购物的操作,警惕性不高,当时网络平台支付还没有现在严谨,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教训,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我的体会是,网购有风险,要有点风险评估与防范意识,特别是对网络支付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那些没有按常规程序操作的支付手段,别管客服人员说的天花乱坠,还是谨慎对待,事出反常必有妖,网上选择那么多,这样有疑点的就还是算了,尽快拉黑。

    很多年过去,今年十月竟然又遭遇了一起升级版的金融诈骗,虽然没有上当,但想想骗子的手法、花样、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再看看网上一些同类受骗当事人的遭遇,真是非常后怕。这些团伙作案的手段真是五花八门。我遇到的诈骗是打着某知名金融机构的旗号,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要求我关闭某个在用的贷款账号,如果不关影响我的个人征信啥的,说了一堆,这个骗术的迷惑之处在于他说的支付账号我的确有,而且一步一步的操作让人感觉的确是掌握了我的金融信息的机构人员。然后指导我又是发短信写关闭账号的声明,关键是还真的上那个金融机构的App上有他所说的内容。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我这个账号从未用过也没有任何借贷记录,骗子让我按照提示选一个转账金额然后清算关闭账号。这个要求被我拒绝后又换了一个“经理”处理我的业务,总之又是一顿迷惑操作,然后让我转200元之后关闭。前后时间有20分钟吧,期间还锁定了我的微信。一切感觉还挺真实,骗子掌握的信息量也多,好在我始终拒绝按他的要求关闭账号,坚决要求去现场柜台办理。骗子最终悻悻的挂机,但仍不忘威胁我,说什么微信锁定只有去外地他所声称的银行办理了。之后再上网查看,果然是骗子,而且已经有很多人上当受骗,按对方要求转账清算后马上就被转到了国外账号,有些人甚至倾家荡产。这些有组织的团伙有成熟的语境,深谙客户心理,一旦受骗,损失惨重。

    亲身经历,针对身边这些风险,有以下建议:1、平时要保管好个人信息!涉及到身份证号、验证码、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信息,一律保密!2、贪小便宜的心理在所难免,骗子也是抓住这种心理诱导你不断投入,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度警惕。3、对于网贷能避免就还是避免,如果实在有需求锁定一家传统机构办理,太复杂内容就去柜台当面交易,避免中间环节。

    总之,挣钱不易,花钱容易,守住咱们的钱袋子,必须高度警惕!

    三、制售微信外挂“小插件”,可能涉及这项罪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青莎 通讯员 赵栋梁

    近日,襄城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案。

    某公司程序员张某和王某从某网站下载“微信机器人”源码,张某负责编译这些源码,制作完成小程序变换二维码分享、关键词拉群等多个微信外挂小插件,并合伙通过网络售卖,违法所得1.5万元。

    检察机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和王某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均已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等相关规定,判处二人有期徒刑各九个月,并各处罚金5000元。

    法官表示,微信外挂软件,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运营商授权。通过非法技术手段篡改微信功能,既为一些不法分子盗取使用者个人信息、恶意营销、诈骗传销等实施违法犯罪提供便捷,又侵犯了运营商的著作权,破坏了微信平台的生态平衡和正常运营。

    法官提醒广大用户,不要制作、出售此类外挂软件,警惕相关刑事责任。同时也不要使用此类服务,以免带来隐私泄漏、财产损失等风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的内容,更多关于微信挂机软件自动赚钱是真的吗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