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 正文

东周到秦汉时期,瓦片上为何大多有绳纹?

  东周时期列国争霸,各国君主均僭越礼制大肆修筑宫殿,这有力地推动了建材制造业发展,绳纹瓦就在这一时期产生。常见的绳纹瓦凹面有麻点纹和布纹两种,凸面则全为绳纹,故此俗称绳纹瓦,瓦的类型大体有筒瓦、板瓦两种。

  春秋晚期这种工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至今在全国各地多个遗址中均有发现。进入秦汉时期砖瓦建材制造仍使用这种制造工艺,只是在继承东周绳纹瓦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适应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这一时期瓦建材质量上乘、产量大,享有秦砖汉瓦的美誉。

  绳纹瓦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素面瓦流行开来才逐渐衰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流行时间超过千年。绳纹瓦表面的绳纹最初只是制造时无意留下的纹饰,后来转变为功能性、装饰性纹饰,这些绳纹瓦在南北朝以后虽然消失不见,但绳纹装饰对对后世器物装饰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绳纹瓦的种类

  东周至秦汉时期瓦体表面绳纹种类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可分为粗、细两种。板瓦凸面有粗、细两种纹饰,粗绳纹每平方厘米有绳结3-4个,细绳纹每平方厘米有绳结5-8个。从发展趋势来看时间越晚板瓦凸面绳纹越来越粗、越来越草率;筒瓦凸面绳纹粗细变化没有板瓦明显,总体趋势则是随时间发展越来越规整,这表明制瓦时所用的绳子有所不同。

  绳纹的来源

  新石器时代瓦制造纯为手工捏制,到西周时期才开始使用模具大规模生产砖瓦。不过西周时期瓦建材需求量不大,模具制瓦没有推广应用。到东周时期因为建筑业对瓦建材需求量巨大,绳纹瓦这种工艺才出现。

  东周时期多使用泥条盘筑法制造筒、板瓦,先用手工搓制圆柱形泥条,然后竖立圆柱状外模,为避免泥制坯体粘连模具,所以在模具表面用草绳或麻绳以方便脱坯,当模具里将泥条逐层盘筑形成空心圆柱体,盘满之后,将手伸入筒内用陶拍向外捶击。

  因捶击后在瓦胎内壁压出的印痕如同麻点,故称为“麻点纹”,最后将圆柱状坯体二分切割成为板瓦、四分切割成为筒瓦。这样瓦体凸面布满绳纹、凹面为麻点纹。因为是使用外模具、从内向外打击制作,所以这种制瓦方法被称为“外模法”。

  秦汉时期的“外模法”逐步淘汰,筒、板瓦制造改用内模法,先制造实心圆柱状模具,在圆柱模具上外罩布套以防泥坯粘连模具,然后用泥弓从泥垛上切割一片泥包围在内模上,拍平接缝、抹匀外表。瓦胎内里与布接触而印有布纹,瓦内壁的布纹细腻平整,不需再进行抹光,因而简化了生产工序,之后在泥坯筒外用圆筒竖向绳板将其包围起来形成外模筒,通过外部捶击直接成型。

  因为是使用内模、从外向内击打成形,所以被称为内模法,用这种工艺制造的筒板瓦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由此可见,绳纹是在制造瓦建材时因工艺原因遗留的,而不是有意拍印、刻画的。

  绳纹的功能

  对板瓦来说瓦体凸面绳纹具的使用功能,秦汉时期屋面覆瓦形式为筒、板瓦扣合状态,板瓦仰置于屋顶,在屋瓦下面铺置草板泥,然后覆瓦。瓦体凸面有纹饰可以增大摩擦力,使板瓦更加稳定,所以时代越晚板瓦凸面绳纹越粗糙、草率,这样的绳纹具有更大的摩擦力,板瓦仰覆铺置时与草板泥接触面积更大、板瓦固定的也就越稳定。

  鉴于板瓦为仰置铺于屋面,可知凸面上的绳纹并没有任何装饰性作用。东周到秦汉时期板瓦表面的装饰性图案均在凹面刻画或模印,东周时期因列国各自文化不同、审美观不同,所以图案也不尽相同,秦汉时期则一脉相承多为多为三角、回字几何纹,这种有装饰性图案的板瓦与带当筒瓦配合,具有更强的装饰建筑屋面的效果。

  对筒瓦来说,扣覆于屋面后凸面绳纹暴露在外侧不具有任何实用功能,反而不利于排水与屋面清理。不过这种绳纹单独分解来看与同时期流行的连续几何纹相似,为这种制造遗留纹饰向装饰性纹饰转变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繁满、密集规则排列有序的绳纹逐渐符合时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为了方便排水,制瓦工匠便有意识对筒瓦表面的绳纹进行抹光加工,东周时期筒瓦凸面绳纹呈现出绳纹、素面交错分布的状态,而秦汉时期呈现出前部一半布满绳纹、后部一半抹光处理成素面,从远距离来观看仍然呈现出绳纹、抹光素面交错分布的状态,这样筒瓦表面既有利于排水、也美观大方。

  由此可见板瓦表面绳纹仅有实用功能,而筒瓦表面绳纹的装饰性功能也是随时间发展逐步产生的,其标志是春秋晚期绳纹、素面抹光带交错形式的出现。

  绳纹瓦的消失

  虽然外筑法提高了瓦建材的生产效率,但瓦体表面遗留绳纹不利于屋面排水与清理的难题一直存在,用手工抹光形成素面的效率太低,所以古代制瓦工匠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大规模生产素面瓦的工艺,这是绳纹瓦消失的根本原因。

  两汉时期预制瓦坯体的工艺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瓦所用的泥坯首先经过多次摔打、挤压形成厚实的板状,然后用泥弓切割成厚薄统一的薄片包裹在柱状内模(内模仍包裹布以方便脱坯),最后用半圆形外模挤稍微挤压泥坯即可成型。

  这种工艺虽然仍为外筑法,但厚实的板状泥坯本身致密所以不需要再进行砸击挤压成形,仅需稍微挤压修整便可,省去了外部包裹麻绳的防粘连模具。到北魏时期又进一步出现模具表面涂麻油的方法,基本能完全防止瓦坯与模具粘连。这都有助于素面瓦的大规模生产,加速了绳纹瓦退出使用领域。

  绳纹瓦的历史影响

  南北朝以后素描瓦逐渐替代了绳纹瓦,但其历史影响并未立即消失。用绳制造瓦建材的工艺没有消失,使用麻绳包裹模具以防粘连的方法在砖建材生产领域仍然盛行,这是因为砖体本身较厚无法预制坯体,一直使用在模具中填土后砸击、挤压成形的做法,挤压过程中砖坯很容易粘连模具。所以绳纹砖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后来因模具涂油工艺应用到制砖领域,才使绳纹砖逐渐消失。

  绳纹作为装饰性纹饰仍不断发展并未立即消失。绳子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编织而成的绳本身具有几何朴素之美,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器物装饰上。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单圈绳纹装饰,这种凸出状装饰还有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可防止失手滑落。瓦建材表面功能性绳纹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瓦体表面绳纹装饰排列规律、整齐划一、凹凸有致,秦汉时期是屋面装饰的一种重要纹饰。

  随着制造工艺改变,绳纹消失故此瓦体表面装饰向磨光、彩色发展,绳纹装饰屋面成为历史,但是在玉器,漆器等物品中均有体现,如宋代胡田窑绳纹荷花四季盖罐、清代光绪吹绿釉绳纹梅瓶。

  东周至秦汉时期瓦体表面绳纹大体有粗、细两种,从发展趋势来看时间越晚板瓦凸面绳纹越来越粗、越来越草率;筒瓦凸面绳纹随时间发展越来越规整。东周时期多使用外模法,用泥条盘筑法制造筒、板瓦,需要打击挤压成形,为避免坯体粘连模具,所以在模具表面用草绳或麻绳以方便脱坯。可见绳纹是在制造瓦建材时因工艺原因遗留的,而不是有意拍印、刻画的。

  板瓦仰置于屋顶所以瓦体凸面绳纹可以增大摩擦力,具有实用功能,筒瓦凸面绳纹暴露在外侧不具有任何实用功能,但是繁满、密集规则排列有序的绳纹逐渐符合时人的审美观,所以逐渐发展成装饰性纹样,其标志是绳纹、素面抹光带交错形式的出现。瓦体表面遗留绳纹不利于屋面排水与清理,两汉时期内模法、预制瓦坯体的工艺、北魏时期模具表面涂麻油等方法的出现使素面瓦开始大规模制造,绳纹瓦因此退出使用领域。但其历史影响并未立即消失,一是在砖建材生产领域仍然盛行;二是绳纹装饰在后世一些其它物品中得到应用。

以上就是东周到秦汉时期,瓦片上为何大多有绳纹?的内容,下面小编又整理了网友对东周到秦汉时期,瓦片上为何大多有绳纹?相关的问题解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古代各时期瓦片介绍?

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

古代城墙为什么要加陶片瓦片?

古代城墙加陶片瓦片是为了防水 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 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你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公元前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发现青铜小刀开始,到公元前2000年的齐家文化发现大量的青铜工具和青铜镜,那时候的青铜镜就开始有了纹饰。&齐。

西周瓷器的起源?

 周代原始瓷是从商代发展而来,装饰花纹仍然以方格纹,人字纹,锯齿纹,弦纹,水波纹,S形纹,乳钉纹,曲折纹,和席纹,蓝纹,但蓝纹少见,圆圈纹与绳纹消失,。  周。

菏泽有哪些历史遗迹?

法源寺,位于定陶县马集镇郭庄村南300米处,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在左山前建寺,隋朝时,命名为法源寺。寺内曾建造宝乘塔,塔下藏定光佛牙舍利六颗,被誉为“六大。 尽管。

为什么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人长相类似,语言却不属于同一个语系?

韩国人、日本人长相和中国人相似,主要原因是最后奠定他们长相的是亚美人种里较晚进入东亚的带着新技术的新亚洲人,之前遍布亚洲的是亚美人种里较早进入东亚的老。

陶器出现在历史上的什么时候?是起源于中国吗?

中国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罐碎 陶器与磨制石器的普及、农牧业的出现,被称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标志,而实际上陶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

新郑在京名人?

新郑,河南省辖县级市,由郑州市代管,位于河南省中部、华北平原西缘、郑州市东南部。  这里的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

为什么网上关于曲沃美景有“八大景”和“十大景”不同说法呢?

1、曲沃羊舌墓地 羊舌村在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处,位于滏河河谷南侧,墓地就在村南的岭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马遗址位于滏河河谷北侧腹地,羊舌墓地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