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资料 > 正文

一般纳税人资质证明图片,岗位资质证明模板

一般纳税人资质证明图片,岗位资质证明模板

风口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骗子。

“报名费3500元,可以代考,拿到证书挂靠一年能赚三、四万。”接到一通来自培训机构的电话后,从未听说过“碳排放管理师”的刘晴(化名)心动了。

接着是加微信,签协议,转账。去年底,刘晴连续消费约7000元,报名了湖北一家培训机构推荐的碳排放管理师、高级碳排放交易师培训课程。

然而,考试还未开始,机构的人却“消失”了。今年2月份,报警后,刘晴才得知涉事公司涉嫌诈骗,负责人已被刑事拘留。

刘晴报名的“碳排放管理师”,衍生于低碳节能领域的“碳排放管理员”。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碳管理相关市场热度不减。2021年3月,“碳排放管理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考一个“碳排放管理师”证,真的能就业无忧吗?

不仅如此,更有培训机构偷换概念夸大证书含金量,一些像刘晴一样的消费者,奔着高含金量、不菲的挂靠费花钱报名后,连培训、考试都未能进行,对方却失联了,报名费也没了着落。

证书代考,拿个证一年“躺赚”7万?培训班“画饼”

看到对方发来的营业执照、公司地址,且是“国家发证”,刘晴觉得一切都很“正规”。

敲定报名碳排放管理师后,对方又推出了另一个高级碳排放交易师的证书,声称“走双碳的路线”,即报考两个证,年前收益就能翻几番。不过,她发现在签约的协议中,并未提及挂靠等信息。

随后,另一名工作人员来与刘晴对接,表示两个证书的挂靠费可以给到7万元,大概三、四月份会有消息。“然后我报考了两个证,再后来知道他们被警察抓了,反正联系不到了。”

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经过代考,王京先拿到了建筑工程方面的证书,结果被工作人员告知,若想挂靠,还需要考其他证。于是,王京先后报名了包括碳排放管理师在内的四个证书培训,花费12000元。至今,四个证书中还有两个未拿到,对方电话关机、微信不回。

黑猫投诉截图

“政策扩招期”,考证难度低?起底培训班的促成交话术

网络检索截图

机构提供的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样本

“但是需要注意一下,碳排放管理师考试要进行政策改革,改革之后再想考就比较难了。”据多家机构介绍,“碳排放管理师”目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若近日报名参加3月的考试,即可赶上“政策过渡期”“扩招期”的机遇。根据介绍,若错过此次考试,今后将执行严格标准,需从初级开始考试,拿证后半年才可进行下一级别考试,且对学历、学时、从业经验等进行限制。

机构提供的证书级别及对应要求

聊天截图

采访中,对于“碳排放管理师”这一证书的含金量,几乎所有机构都表示,这是从事碳管理工作的必备证书,拿证后不愁就业。

“培训证书”非上岗必备 市场招聘对学历等有较高要求

凭借一张“碳排放管理师证”,真的能获得碳排放领域的就业“入场券”吗?

对于市场上快速学习拿证的情况,欧阳成表示,“可能对于碳排放管理会有一些意识方面的提升,但管理方面的提升有多少,这就不得而知。”

今年1月20日,中国国家培训网发布声明称,近期发现社会上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碳排放 ”相关培训,在进行网络媒体宣传时盗用“中国国家培训网”名称和品牌,在学员报名群夸大证书效力为上岗必备等不实宣传内容

声明表示,“我单位开展的相关培训项目对参加培训学员颁发的是,证明学员参加培训学习过程,并非上岗必备证书或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月13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发布关于防范电话诈骗的公告,提醒学员警惕《培训证书》可以“挂靠”赚钱,以及把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合格证书,诈骗宣称为“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行为。

人才缺口大,培训市场缺乏规范:碳排放管理师不属于国家认证的培训考试

“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有几万人从业,一年来也不可能增长太多,所以缺口还是很大。”欧阳成介绍,目前碳排放管理市场还存在80%至90%的人才缺口。被纳入碳排放市场的企业、对外出口型企业以及自愿进行减排的头部科技企业,均需要进行碳排放管理,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有一定需求。

其解释道,对于培训机构来说,一项业务要保证能提供就业,哪些企业需要碳排放管理师岗位、具体工作职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表示,相关就业市场还不够清晰。“加上没有国家政策的出台或者背书,顶层设计上缺少规范和定义,一些大机构也不会去做创新业务。虽然它表面很火,但实际上叫好不叫座。”

现阶段如何缓解碳管理人才的短缺问题?欧阳成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建议,由主管部门制定人才培养规范,比如完善资格考试或从业等级划分的制度,便于人才学习相应的知识。

其次从企业侧来讲,需要重视碳排放管理工作,建议用专职人员做碳排放管理,而不是由传统安环部门的人来监管。同时,建议适当提高企业碳管理人员的待遇。

“高校方面也应该去发一下力。”欧阳成介绍,国内高校目前很少开设碳管理专业或课程,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供给主要靠企业自行培养,或第三方机构招聘环境等相关专业毕业生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