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妙招 > 正文

8开纸的图片大全,十六开纸图片大全

8开纸的图片大全,十六开纸图片大全

近日,**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全文共十八条,分为总体要求、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五个部分。

该文件是继1981年9月17日《**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发(1981)37号)发表41年后,为适应新时代古籍工作形势发展制定的重要文件,对开展新时代古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古籍出版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表达对古籍整理出版新春天的期待。

古籍整理的最高目标是提升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莫砺锋)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文化,例如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关于“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关于“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关于“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之类的环境保护思想,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等等,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一定能够成为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从而再度焕发生机。如何继承这些可贵的思想资源?孔子与朱熹这两位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但他自己的志向却是传承前代文化。他声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所谓“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分明是对《诗经》的研究与整理。朱熹也是如此,他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四书章句集注》。他还用毕生精力编纂《诗集传》与《楚辞集注》,成为后人读诗、读骚的重要版本。孔子与朱子还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把传统文化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应该向前贤学习,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盛世修典”。对浩如烟海的各种典籍进行整理、出版,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实施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下分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个部分,我们南京大学文学院承担了其中的文献与精华两个部分,部分成果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二是“宏扬教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而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整理当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是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在更好地阐释传统文学的精神,并向全体国民进行普及。在这方面,我们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同仁与凤凰出版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国学文选》,它是凤凰出版社提议编写,由南大“两古专业”的全体同仁通力合作而成。本书从有关国学的原典中精选192篇古文,按内容分成12单元,每单元都有导言,每篇文章都有注释与评析,以供中学生与一般的国学爱好者阅读。又如《千年凤凰浴火重生》,它是南大两古专业集体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本人也在这方面取得一些成果,比如《诗意人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加印,《中华读书报》刊文评此书是“一部跳跃的中国诗史,也是一部中国精神史”。又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与宋词》,2017年被江苏省全民阅读办公室评为“江苏好书”,并于201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再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砺锋讲唐诗课》,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电视台评为2019年的年度“中国好书”。所以我看到《意见》专设第13条强调“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深受鼓舞,决心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

迎接古籍工作的新春天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程章灿)

我成为古籍工作领域的一员新兵,是在1980年代,距今将近40年了。1981年9月,**下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古籍整理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随后成立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规划领导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从1981年到今天,41年来古籍工作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份文件精神的指引是分不开的。而在中办、国办近日颁发的《意见》中,对古籍工作的意义的阐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意见》指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换句话说,古籍工作绝不只是少数学者象牙塔里皓首穷经的专业,而是攸关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作为古籍工作的从业者,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强化文化使命感,增强工作责任心。我所在的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目前承担着若干项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其中包括由周勋初先生担任第一主编的《全唐五代诗》、由周勋初先生和我主持的《江苏文库文献编》、由武秀成教授主持的《点校本新唐书校订》等项目。虽然项目工作量大,每个团队成员承担的任务重,但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高质量地完成这些项目任务。

《意见》进一步突出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这是古籍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保证,同时强调要发展壮大古籍工作的人才队伍,这是古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保障。在这一方面,我和我的同仁们自是责无旁贷。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设有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已有四十多年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有两位毕业生分别荣获首届和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我们认为,古籍工作尤其需要严谨端正的学风和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开阔视野,守正创新。我相信,在《意见》的引领之下,未来古籍工作的人才队伍必将日益壮大,古籍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春天。

编制“中国古籍总目提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庆柏)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很好地总结了古籍工作的经验,对新时代古籍工作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意见,将对我国的古籍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兹就本人想到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在编制书目数据的基础上,个人认为可以组织全国学术界的力量,编制“中国古籍总目提要”。对古籍的主要内容作准确、客观的介绍,反映文献的特点,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意见》第8条指出,“完善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范式”。这里面是否可以注意古籍用字的规范问题。我国古代使用的异体字很多,这些异体字在文字使用的早期或许有特殊的意义,但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如明清时期,异体字字形意义的差异几乎已经消失,许多异体字的使用只是书写者的习惯。因此可以根据古代用字的实际情形,将异体字的使用区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作出不同的规范。

《意见》第15条,在推进古籍学科专业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议落实学科定位问题,理顺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古籍整理项目立项难、获奖难、出版难的问题。

《意见》第16条“壮大工作队伍方面,可以补充说明: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工作。

古籍工作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罗时进)

极为丰富的古籍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其中蕴含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承载着先人的探索和实践,记录了先人所经历日常和事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元素正存在于其中。有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之幸,片纸中有吉光,弥足珍贵。做好古籍工作,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是国家使命,自然也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责任。

非常赞同《意见》提出的“要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面向未来,进一步激发古籍事业的活力”,而其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如何保护古籍,要从立法层面考虑,同时要有工作规范和标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没有任何理由“得而复失”。应该制定出标准进行分类分级保护,但现有的分类和分级方法要重新论证,应改变“贵古轻近”的思维惯性。在学界观点尚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广泛保护的方式,将迄今为止尚存的古籍全面保护起来。在摸清古籍“家底”(包括搜佚集散)的前提下,保护措施切实跟上。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要使其得到利用。在《意见》出台的东风中,学界长期呼吁的打破馆藏壁垒,方便古籍为研究者所用这个“老大难”问题,应该制定措施,加以解决了。

要加强研究,多出具有再生性保护性质的古籍整理成果。近年来出版了不少集成性的复印古籍丛书,这是必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保护与利用这个主题。但更重要、更具价值的是以不同形式整理、研究、出版。如果通过专业性的智力劳动,使原始文献附加更多的学术价值,化身千百,古籍的蕴义将得到发掘,这是处理古籍保护和利用关系的更高境界。当然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并保证质量,一代人无法完成,但当代学者能够承担的工作,要统筹规划,安排落实。

“推进古籍文献通代断代集成性整理出版”,《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处理保护和利用问题的有效路径。新时代应有新举措,将古籍文献各专题通代集成工作做好,而其基础是断代性文献的集成化整理。以中国古代诗歌通代总集来说,所缺在有清一代。作为古典诗歌王国,《全清诗》编纂终究必做,今人能否拉开古代诗歌最后一朝整理工作的大幕呢?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对此应科学论证,积极规划。

把握机遇 积极作为 共启古籍事业新征程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 全勤)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是保存江苏文化、延续江苏文脉的重要文献资源,在江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方志编撰的薪火相传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 张乃格

如果说,我国历代人民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是中华文化之“源”,那么浩如烟海的古籍便是中华文化追本溯源之“根”。在各种古籍中,地方志具有鲜明特点,堪称中华文化的“草根”,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一是地方志以“地”为中心,以“志不越境”为原则,上下千百年,横跨全境域,囊括百科百业。书中所收录的一山一水、一园一亭,无不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成果;一种风俗、一句方言,无不是先民社会生活的产物。这些都是留住乡愁,唤醒乡情,构建精神家园、进行优秀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二是方志有连续编纂的传统,一部志书创修之后,往往继之以续修、再续、三续乃至重修、补修、增修、新修,薪火相传,从不中断。这种悠久的传统,逐渐涵养、形塑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而为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元素。三是地方志属于官书,编纂过程往往能自觉地贯彻国家意志,体现家国情怀。无论省志、府志还是州县志,田赋、徭役等都是记述的重点,其实质乃“天下”责任。无论人物、列女,还是公牍、诗文,忠孝、道义都是重要收录标准,其实质是弘扬主流价值观。聚合各县为府,聚合各府为省,聚合各省为天下,可以完美构建出统一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之所以从来也没有中断,地方志编纂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旧志整理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必须科学设计近期、中期、远期工作目标,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齐心协力,统筹安排。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近期至少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在本级地方志编委会中增设旧志专职委员,定期听取并研究旧志工作,为旧志整理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将旧志工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旧志整理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地方志专职机构层面,应着眼基础性、聚焦代表性,采用影印、点校、选编等方式,有序推进。“影印”力求其全,以展现地域文化底色;“点校”力求其精,以展示地域文化魅力;类编力求其“特”,精选本地区代表性事物,汇编专题志书。

以江苏为例,一是有条件的设区市及县(市、区),可以参照南京市编纂《金陵全书》、常熟市编纂《常熟文库》模式,编纂本地《方志全书》。二是在此基础上,启动《历代典藏志》工程。各市县努力精选成书较早、质量较高、史料翔实、版本珍贵的旧志,组织力量点校出版,促进旧志的普及与传播。三是启动《山水名胜志丛书》选编。江苏现存历代山水名胜志品种多、数量大、质量高,启动这一项目具备天然优势与文献基础,便于形成规模效应,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辉煌历史。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文章”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凤凰集团江苏文库办公室主任 编审 姜小青)

41年前,**发布《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极大地推动了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一批专业整理与出版机构相继成立,一批重大和重要古籍整理成果持续出版,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其次要确立新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古籍出版工作,已从单纯的文献整理或研究,上升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古籍出版工作,与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相结合,与国家创新发展相结合,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使新时代的古籍出版工作,真正体现时代脉搏、反映现实需求。再次要形成新机制。要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40年来古籍整理出版成就、经验和问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生产流程、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与新时代古籍出版要求相适应的新工作机制,谋划出行之有效的新举措,以此来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新形式,从而体现出古籍出版创新发展的新风貌。第四要实现新成效。通过学习《意见》,古籍出版人要更加脚踏实地,务实工作,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文章”,要以即将公布的古籍整理出版新十年规划项目为抓手,勇于在思想性、现实性、标志性项目上发力,并以专业化、新机制、新技术为支撑,为社会奉献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精品;同时,要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专业知识大众化,挖掘传统典籍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文明观念,化一为百千,变小众为大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

凤凰出版社社长 编审 倪培翔

凤凰社作为一家地方专业古籍社,将组织全社员工认真学习,消化吸收《意见》精神实质,将联系工作实际,贯彻落实执行对古籍出版的新时代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民族精神为己任,以出书、出人、出效益、出精神为文化追求,坚持古籍专业出版,坚持守正创新,不忘初心,始终发挥古籍出版主阵地作用!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深厚的典籍文献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出版,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和当代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更多融入当代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厚积薄发,出版古籍精品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