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google竞价排名(变革的时代作文)

如果要说有哪一家科技企业切实颠覆了现代互联网行业、变革了现代生活方式,Google必然有充分的话语权。25年一路走来,Google早已不再只是创新搜索引擎公司,而是一家运营着多达八款称霸市场的互联网产品的泛科技巨头,这些产品各自均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基数。在巨大的成功背后,Google多次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和变革,不惜反复挑战巨头、推翻自己;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向来义无反顾。

当前我们同样处于Web 2.0向Web 3.0进发的前夜,作为面向下一时代的创业者,我们能从Google的数次重大决策中提取无穷的商业智慧,并凝练为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源泉。

搜索引擎

最早期,搜索引擎采用纯人工分类目录形成门户网站,在互联网上信息量级指数增长时已不适用;第二代搜索引擎查询信息的方法是通过用户输入查询信息、服务器查阅后返回给相关程度高的信息,例如像Alta Vista、Excite等等,但搜索引擎总会显示不相关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学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开展了一个项目,以更好地组织互联网搜索结果。这两人制定了一种算法,根据链接到该网页的其他网页数对网页进行排名。佩奇序列,也就是著名的“PageRank”算法诞生了。基于PageRank算法,二人开发了”Backrub”的搜索引擎,但很快就改名为Google。反复尝试出售技术失败后,佩奇和布林开始了创业之路。

相比前两代Google的搜索引擎更加注重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使用自动聚类、分类等技术,采用区域智能识别及内容分析技术,利用人工介入,实现技术和人工的完美结合,增强了搜索引擎的查询能力,搜索的正确率相比前两代要提升70%以上。

斯坦福大学校友、太阳微系统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安迪-贝赫托尔斯海姆注意到了布林和佩奇的想法,给他们写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这是Google的第一笔投资。在天使投资之后,Google于1999年完成了一轮KPCB和红杉资本参与的2,500万美元正式融资。

搜索广告系统

2000年初,虽然凭借技术在搜索引擎领域一鸣惊人,但此时Google却并没有什么盈利能力。为了让公司开始盈利,谷歌的第一次的转型开始了。

Google决定采用并改进由Overtrue公司创造的“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21世纪初的互联网充斥着杂乱无章的广告,而Google选择保留干净整洁的主页面,将搜索结果页面用一条垂线分开,2/3用来分布免费的搜索结果,1/3用来发布以文本为基础的广告。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Google大幅增加了可用来发布广告的空间,也增加了用户点击的几率。更重要的是,只要是出现的广告都会被打上广告的标签,而广告的排名和位置则由用户点击的次数来决定,Google将广告相关的权利交给了自己的用户。

2000年底,Google的搜索广告系统Adwords正式上线,这一年搜索广告的达到了700W美元。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泡沫破灭的时候,硅谷的技术公司纷纷倒闭,而Google却发展的如鱼得水。到2002年,已经有25000家网站添加了谷歌搜索框。而在广告方面,2002年,Google又转而采用按浏览次数付费的广告收费模式,搜索引擎的销售额达到了4.4亿美元,并一跃坐上了搜索广告市场的头把交椅。

2004年8月9日,Google在纳斯达克上市,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轰动IPO,并将“Dont be evil“(不作恶)写进了公司行为准则。

浏览器之战

在上市之后,作为崛起的新秀,Google和互联网巨头微软的竞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而Google和微软的竞争是全方面的,从人才开始,再到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的拉锯战,最后以浏览器大战而结束。

在2008年以前,Google是没有自己的浏览器的,但是他却一直通过和火狐,Safari之间的互惠协议,在他们的浏览器中将Google设置为首选搜索引擎。因为浏览器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客户端软件之一,早在2004年,Google就开始组建经验丰富且庞大的开发团队。2008年9月,Google正式推出Chrome浏览器,正面挑战微软IE浏览器地位,并不断推出新的版本。2008-2010年间,Chrome的市场份额从0到了15%,而IE则从90%降到50%。谷歌在改进chrome的同时,相应的浏览器开发源代码计划为Chromium,我们很多熟悉的国产浏览器,百度、360、腾讯的内核其实都是chromium。与此同时,Google积极与戴尔等电脑厂商达成合作,保证Chrome浏览器在PC端的使用量。

2012年6月,Google发布了Chrome的ios版本,从11年六月的1.6亿到12年6月的3.1亿。Chrome在短时间内用户成倍增长,市场份额达到36%,全球第一,这是很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4年一月,Google推出了Chrome在手机端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始接触用户的移动生活。到了2014年中旬,Chrome已经占据了浏览器市场份额的50%并且手机端的市场份额也是第一。到2015年,微软公司彻底放弃了IE品牌,开始推出Microsoft edge的新项目。在这场浏览器大战中,Google最终获得了完胜。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2005年,Google用5000W美元收购了一家主营业务为数码相机操作系统的公司,Android。直到2007年,苹果的划时代产品iphone面世了,并正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能掌握移动设备,谁将赢得最终的战役。从2008年第一款安卓机HTC Dream面世,到2010年第二季度,安卓手机的出货量超过了iphone。

Google的安卓和苹果的竞争靠得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试图通过硬件实现软件的价值,把一条产业链从头吃到尾,但这样会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最终占领小众市场,成为了奢侈品。而安卓则是只关注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操作系统,上下游环节则交给其他公司去做。上到处理器商,下到运营商,Google通过安卓系统将整个手机和3G移动通信的全部产业链都联系了起来,得到了整个行业的支持。

社交网络

2011年,接替原总裁施密特的佩奇准备从社交网络上作重点突破,推出Google +,因为2011年,社交网络是互联网最大的热点,Facebook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互联网公司争先恐后的效仿,都想从社交网络中分一杯羹。

Google + 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9000多万,但实际上,Google+的用户月平均使用时间只有3.3分钟,相比于Facebook的7.5小时相形见绌。虽然CEO佩奇没有就此认输,在接下来几年中不断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是终究没能完成翻盘,Facebook忠实而又庞大的用户基础始终是它最强的后盾。Google+并不是败在了技术上,它完美的复制了Facebook的所有功能。但一味地模仿确实它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可能获得成功。

云计算

在与Facebook竞争的同时,在云计算领域,Google和Amazon的战争也已经打响。虽然Google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中率先提出云计算理念的,但Google却并没有把握住先发优势,直到2015年才真正意义上向云计算服务发力,但在Google Cloud新CEO戴安-格林的带领下,Google Cloud一再错失市场良机,导致Google Cloud在行业中存在感始终不高。2022年,Amazon以34%的云计算领域市场份额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早在2021年,云服务排行中,阿里云已经将Google Cloud挤到了第四位。Google和Amazon的胜负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了。

重组

2013年,棱镜门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Google也参与在其中,向美国政府提供用户隐私。在棱镜门的影响下,Google企业形象严重受损,股价暴跌。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2015年,Google宣布重组,创办新控股公司Alphabet,并将现有的业务一分为二,原有的核心业务包括搜索、广告、YouTube和安卓等继续沿用Google的名字,由桑达尔皮查伊担任CEO;而非核心业务,由佩奇担任CEO,主要管理公司中与互联网无关的项目,如生命科学,自动化,智能穿戴,自动驾驶和其他未来项目,致力于解决“全人类的问题”。Google重组为Alphabet,一方面吸引了舆论的火力;另一方面拆分了子公司之后,Google专注于搜索引擎等主要业务,而其他公司则可以各司其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并给予子公司更多权利。这样子公司有了更多独立和发展的空间,各公司的CEO也可以更灵活的管理和适应市场的新变化。

重组后,Google的股价上涨约6%,并且重组后投资者可以更好地了Google哪些业务正在盈利,哪些业务亏损。数据证明,Google此次重组是获得巨大成功得,Alphabet的股票持续受到市场的追捧,2016年股价上涨17%。

X实验室

而重组后,Google最大的非核心业务非X实验室莫属了。X实验室是谷歌公司最神秘的一个部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处秘密地点,在其中工作的人,都是谷歌从其他高科技公司、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挖过来的顶级专家。重视创新

目前X实验室已知存在的项目有智能穿戴设备(Google glasses),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项目和物联网项目。虽然其中一些项目比如Google Glasses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在消费者市场遭遇滑铁卢,但X实验室从来不以失败为耻,因为他们面对每一个创意都会说:MonkeyFirst——先做最难的事情。

总结

其实北美科技互联网五巨头,Meta, Microsoft, Amazon,Google和Apple。把其中任意两家放在一起对比,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竞争。而Google在智能手机,移动系统操作,移动互联网领域,和苹果存在激烈竞争; 在搜索,浏览器和办公软件领域,和微软有着大量业务重叠;在互联网入口,社交网络领域,和Meta存在竞争;在云计算领域和Amazon争抢市场份额。如果说Google和微软,苹果的竞争是大获全胜的话,那么Google和Meta和亚马逊的竞争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而Google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在自身最擅长的搜索领域深耕不好吗?而现实是,没有人能永远屹立在行业的潮头,Google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早晚也会被时代所淘汰。

回顾Google的发展史,它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从创始人布林和佩奇的相遇到车库创业,发明搜索引擎到第一笔融资,再到原CEO施密特的加入,搜索广告盈利模式的建立,上市后与和微软的正面竞争,与苹果的剑拔弩张,开发安卓,收购Youtube,中国市场的进入又退出。但世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Google+的失败和Google cloud的不温不火。从深陷棱镜门再到公司重组,从Google glasses一度引发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热潮到最后黯然退场。而在无人驾驶的投入中,目前依然是胜负未知。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这种居危思安的思想是每家企业都需要去学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Google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的变革,即使如今毁誉参半,但它已在人类世界的IT历史中留下了属于它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