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西汉透光镜(西汉透光镜功能)

西汉透光镜(西汉透光镜功能)

西汉透光镜是国宝级1级文物吗?

1.上海博物馆“西汉透明镜”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一面铜镜。铜镜是古人用来看脸的神器。乍一看,这面铜镜和普通铜镜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一束太阳光照射在镜子上,反射投射到墙上,镜子背面的图案和铭文就会奇迹般地出现在墙上的斑点上,就好像光线穿过铜镜,反射到墙上背面的图案和文字,所以被称为透明镜。因为铜镜背面图案外侧有铭文:“见太阳之光,天下大亮”,所以镜名为“见太阳之光”。古人总是把这面具有幻像效果的“透明镜子”视为“神物”。不幸的是,透明镜子在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丢失了。上海博物馆有上万面铜镜,但只发现了四面所谓的透明镜,它们都出现在汉代e799 bee 5 baa6e4b 893 e5b 19e 3133431353332。

3.经研究发现,这面铜镜有铭文和图案的地方很厚,没有铭文的地方很薄。由于厚度不均匀,铜镜在打磨镜面时会产生铸造应力和弹性变形,所以厚的部分曲率小,薄的部分曲率大。因为差别很小,只有几微米,肉眼根本检测不到。曲率的差异对应于装饰。光线照在镜子上,反射光散射在曲率较大的地方,投影较暗。曲率越小,反射光越集中,投影越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反射图像中有明亮的笔迹图案。这些是镜子背面的图像,从表面上看,铜镜似乎真的“透光”了。所以主要采用内折射原理。

4.透明镜子的制作过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铸造过程中的冷却凝固过程,二是打磨抛光过程。铜镜各部分厚度不同。铸造冷却时,镜面背面图案的四个凸起部分固化收缩不均匀,镜面会产生与镜面背面对应的轻微波动,肉眼难以观察到。然后,镜面的研磨和抛光产生新的弹性变形,这进一步增加了镜面的波动。太阳光或聚集的光线直接照射在微小的凸面镜上,折射在墙上的图像有不同程度的亮度,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像,产生“透光”效果。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成功复制了透明镜,让观众从现代仿古工艺中进一步领略和欣赏到古代透明镜传递出的永恒奇异光彩。

西汉透光镜

西汉魔镜是什么?

这是一面神奇的“魔镜”,出土于西汉古墓。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当铜镜对准阳光时,反射的光斑会在镜子背面显示出图像。周恩来总理在博物馆看到了这面透明的魔镜,也是莫名其妙。科学家花了十年时间来解开这个谜。

透光之说始于唐代,因为光线似乎穿透了金属镜,从镜背反射出来,所以透光镜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古人将这种具有类幻效果的“透明镜子”视为“神”。然而,不幸的是,透明镜子的制造方法并没有代代相传。它失传于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宋以后再也没有发现透明的镜子。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试图揭开铜镜透光的神奇奥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唐代,《古镜记》,说:“承阳光,诵上图,墨入影,无所失。”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世界上有一个从阳光中学习的光导,然后背线和十字架都穿过。”

国外对透明镜的研究始于19世纪。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做了很多努力,发表了很多观点,但无论从古至今,都没有人对这个永恒的谜团给出正确的答案,也没有人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更具体地说,没有人真的复制过与西汉透明古镜一模一样的镜子。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科学家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终于通过实验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当镜体受到径向压力P和弯矩M(M=RMt)时,镜体内会产生残余应力。因为镜子是凸体,在残余应力下容易拱起。但是,镜体有一定的刚性。只有当镜体减薄到一定程度,弯曲刚度已经明显降低时,径向压力和弯矩才会使镜体明显变形并向镜侧拱起。镜子的厚度因地而异(有纹饰的较厚部分到无纹饰的较薄部分,薄部分的硬度小于厚部分。镜子拱起时,薄部的变形大于厚部,即薄部的凸起程度大于厚部。这在透明镜面的所有部分形成了具有不同突出程度的全凸面镜面。当研磨铜镜时,镜体各部分的刚度以不同的速率降低,镜体各部分的变形差异增大。镜子曲率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成为一面越来越凹凸不平的镜子。镜面的这种曲率差与镜背的纹饰相对应,所以太阳光反射的明暗像就是镜背的像。

总之,西汉传动镜的传动机理可以概括为:“因铸,磨传动。”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日光镜”和“赵镜”很多。可以认为它们都具有“透光”的特点。但是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都不能透光,因为镜面生锈了,世界上真正透光的很少,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透光镜都是稀世珍宝。现有透光镜的镜面形成了一层被称为“玻璃型材”的保护层,使镜面光滑光亮,如冰、玉,反射出一种珍贵的光,“玻璃型材”。

一旦形成,镜面将永不锈蚀。另外,是否有“玻璃廓”也是鉴别透光镜的首要条件之一。 透光镜镜面玻璃廓的成因有专家对此作了专门研究。据《文汇报》1999年12月6日报道:运用凹凸透光原理的古代铜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材料选用严格,研磨周期极长,自然形成表面保护层“玻璃廓”更需一个世纪的光景,因此透光镜一直是宫廷用品,难以流行民间……。这里揭示了“玻璃廓”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么,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千千万万面铜镜之中,只有极少的几面形成了“玻璃廓”,而绝大多数形成不了呢?能形成“玻璃廓”的铜镜是否有特殊工艺或材料?

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去探索,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考古学而且对金属表面处理都具有极其重要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