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erp系统的作用「erp的好处」

哈喽,各位网友,因为本文的核心知识点是erp系统的作用和erp的好处,所以小编非常认真地搜集了关于erp系统的作用的相关资料,并且井井有条地做了汇总,希望小编的辛苦付出能够让网友们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ERP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满足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需求

经无数企业应用验证高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如采购、生产、财务、销售、成本、仓库等管理,结合企业可自定义的个性化管理流程、商业规则、业务流程等,全面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二、一眼掌控全局,快速准确决策

高效、快速展示企业全方位经营状况,协助管理者快速准确决策。

三、实现ERP与实务工作的高度融合

PDCA质量循环的引入,明确一对一的责任,做好过程跟踪、结果定义,与及时奖励,运用先进的工作管理方式,提高企业执行力。

四、数据可视化,驱动管理提升

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化繁为简,植入AI之芯,系统自动智能计算,以订单为核心,建立“量 本 利 效”数据模型,指引制造企业走向管理和绩效提升之路。

什么是ERP系统?是干什么用的?

ERP初阶(一):走近ERP

引子

当今时代,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无论是流程式还是离散式的制造业,无论是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少品种重复生产还是标准产品大量生产的制造;制造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以下一些问题:如企业可能拥有卓越的销售人员推销产品,但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车间管理人员则抱怨说采购部门没有及时供应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实际上,采购部门的效率过高,仓库里囤积的某些材料10年都用不完,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很慢;许多公司要用6~13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所需要得物料量,所以订货周期只能为6~13个星期;订货单和采购单上的日期和缺料单上的日期都不相同,没有一个是肯定的;财务部门不信赖仓库部门的数据,不以它来计算制造成本……

不能否认,以上这些情况正是我们大多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然而,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能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它呢?――事实是,在中国的企业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国外的ERP/MRP II的软件厂商早已悄然地走进了中国市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ERP开始逐渐被中国的企业界、理论界所认识。

ERP现象

到了现在,只要我们随手翻翻有关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报纸杂志,就会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MRP II/ERP广告和相关报道跃然纸上。就在人们还在为到底什么是ERP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新一代的像"电子商务时代的ERP"、"iERP"等概念又不断地迎面扑来。

事实上,ERP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确实对很多企业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MRP II/ERP系统,平均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1.库存下降30%~50%。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

2.延期交货减少8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的时侯,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使使用ERP/MRP II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3.采购提前期缩短50%。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

4.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5.制造成本降低12%。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此外,近年来ERP市场的飞速成长也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发展潜力: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的MRP II/ERP行业自1995至1997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7%,而1998年增长速度竞高达35%左右(不包括财务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2亿元。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滞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ERP市场有较大的回落。但随着财富论坛在上海的成功召开,中美WTO协议的最终签署,使得大多数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企业,都坚定了进一步投资的信心。这使得99年下半年以及2000年的ERP市场又重现商机。而来自香港大公报的消息预计,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一百亿元左右。据统计,目前中国注册企业约有一千一百万家,其中10%为大型企业,在南方企业中,约有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采用和购买ERP产品的计划,但中小型企业较少,而北方企业购买ERP产品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从整个国际上的情况来看,据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宣布,全球ERP市场在近五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1998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48亿美元,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20亿。

由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ERP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革命。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MPR II还没有被中国的企业界人士所完全认可之前,它却已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跃发展成为现今的电子商务时代下的ERP。可见,这一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正在以一种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中国的企业中如火如荼地被应用和发展起来了,它无疑给我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搏击的众多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因此,为了我们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一新的管理工具,很有必要先对ERP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ERP初阶(二):ERP概念与历程

3. 信息技术对资源管理作用的阶段发展过程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管理思想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成因果的环路。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最初在管理上的运用,也是十分简单的,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而现在发展到建立在全球Internet基础上的跨国家,跨企业的运行体系,初略可分做如下阶段:

A. MIS系统阶段(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B. 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C. MRPⅡ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

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D. 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进入ERP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E.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体现企业为达到生存竟争的供应链管理想。ERP系统相应实现这方面的功能,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由此可见,ERP的应用的确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它的导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ERP初阶(三):MRP基本原理

ERP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要讲清楚ERP原理,我们首先要沿着ERP发展的四个主要的阶段,从最为基本的六十年代时段式MRP原理讲起。

基本MRP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按需求的来源不同,企业内部的物料可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独立需求是指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企业外部的需求来决定,例如,客户订购的产品、科研试制需要的样品、售后维修需要的备品备件等;相关需求是指根据物料之间的结构组成关系由独立需求的物料所产生的需求,例如,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等的需求。

MRP的基本任务是

(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

(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而,要正确编制零件计划,首先必须落实产品的出产进度计划,用MRPⅡ的术语就是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这是MRP展开的依据。MRP还需要知道产品的零件结构,即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才能把主生产计划展开成零件计划;同时,必须知道库存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零件的采购数量。

因此,基本MRP的依据是:

(1)主生产计划(MPS);

(2)物料清单(BOM);

(3)库存信息。

ERP初阶(四):MRP基本构成

一、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简称MPS)

主生产计划是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生产数量的计划。这里的最终产品是指对于企业来说最终完成、要出厂的完成品,它要具体到产品的品种、型号。这里的具体时间段,通常是以周为单位,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是日、旬、月。主生产计划详细规定生产什么、什么时段应该产出,它是独立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根据客户合同和市场预测,把经营计划或生产大纲中的产品系列具体化,使之成为展开物料需求计划的主要依据,起到了从综合计划向具体计划过渡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BOM)

MRP系统要正确计算出物料需求的时间和数量,特别是相关需求物料的数量和时间,首先要使系统能够知道企业所制造的产品结构和所有要使用到的物料。产品结构列出构成成品或装配件的所有部件、组件、零件等的组成、装配关系和数量要求。它是MRP产品拆零的基础。举例来说,下图是一个大大简化了的自行车的产品结构图,它大体反映了自行车的构成:

图1 自行车产品结构图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最终所要的BOM。为了便于计算机识别,必须把产品结构图转换成规范的数据格式,这种用规范的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就是物料清单。它必须说明组件(部件)中各种物料需求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组成结构关系。下表就是一张简单的与自行车产品结构相对应的物料清单。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存企业所有产品、零部件、在制品、原材料等存在状态的数据库。在MRP系统中,将产品、零部件、在制品、原材料甚至工装工具等统称为“物料”或“项目”。为便于计算机识别,必须对物料进行编码。物料编码是MRP系统识别物料的唯一标识。

①现有库存量:是指在企业仓库中实际存放的物料的可用库存数量。

②计划收到量(在途量):是指根据正在执行中的采购订单或生产订单,在未来某个时段物料将要入库或将要完成的数量。

③已分配量:是指尚保存在仓库中但已被分配掉的物料数量。

④提前期:是指执行某项任务由开始到完成所消耗的时间。

⑤订购(生产)批量:在某个时段内向供应商订购或要求生产部门生产某种物料的数量。

⑥安全库存量:为了预防需求或供应方面的不可预测的波动,在仓库中经常应保持最低库存数量作为安全库存量。

根据以上的各个数值,可以计算出某项物料的净需求量:

净需求量=毛需求量+已分配量- 计划收到量-现有库存量

ERP初阶(五):七十年代闭环MRP

60年代时段式MRP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它还不够完善,其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的有关条件的约束。因此,计算出来的物料需求的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的不足而没有能力生产,或者因原料的不足而无法生产。同时,它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

正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MRP系统在七十年代发展为闭环MRP系统。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一、闭环MRP的原理与结构

MRP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以外,还必须满足企业的生产能力约束条件。因此,除了要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外,我们还要制定能力需求计划(CRP),同各个工作中心的能力进行平衡。只有在采取了措施做到能力与资源均满足负荷需求时,才能开始执行计划。

而要保证实现计划就要控制计划,执行MRP时要用派工单来控制加工的优先级,用采购单来控制采购的优先级。这样,基本MRP系统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因此,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二、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 CRP)

1、资源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

在闭环MRP系统中,把关键工作中心的负荷平衡称为资源需求计划,或称为粗能力计划,它的计划对象为独立需求件,主要面向的是主生产计划;把全部工作中心的负荷平衡称为能力需求计划,或称为详细能力计划,而它的计划对象为相关需求件,主要面向的是车间。由于MRP和MPS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资源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之间也是一脉相承的,而后者正是在前者的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

2、能力需求计划的依据

①工作中心:它是各种生产或加工能力单元和成本计算单元的统称。对工作中心,都统一用工时来量化其能力的大小。

②工作日历:是用于编制计划的特殊形式的日历,它是由普通日历除去每周双休日、假日、停工和其它不生产的日子,并将日期表示为顺序形式而形成的。

③工艺路线:是一种反映制造某项"物料"加工方法及加工次序的文件。它说明加工和装配的工序顺序,每道工序使用的工作中心,各项时间定额,外协工序的时间和费用等。

④由MRP输出的零部件作业计划。

3、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逻辑

闭环MRP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在编制计划时,总是先不考虑能力约束而优先保证计划需求,然后再进行能力计划。经过多次反复运算,调整核实,才转入下一个阶段。能力需求计划的运算过程就是把物料需求计划定单换算成能力需求数量,生成能力需求报表。这个过程可用图2来表示。

当然,在计划时段中也有可能出现能力需求超负荷或低负荷的情况。闭环MRP能力计划通常是通过报表的形式(直方图是常用工具)向计划人员报告之,但是并不进行能力负荷的自动平衡,这个工作由计划人员人工完成。

三、现场作业控制

各工作中心能力与负荷需求基本平衡后,接下来的一步就要集中解决如何具体地组织生产活动,使各种资源既能合理利用又能按期完成各项订单任务,并将客观生产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时反馈到系统中,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这就是现场作业控制。它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车间定单下达:定单下达是核实MRP生成的计划订单,并转换为下达定单。

作业排序:它是指从工作中心的角度控制加工工件的作业顺序或作业优先级。

投入产出控制:是一种监控作业流(正在作业的车间定单)通过工作中心的技术方法。利用投入/产出报告,可以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作业信息反馈:它主要是跟踪作业定单在制造过程中的运动,收集各种资源消耗的实际数据,更新库存余额并完成MRP的闭环。

ERP初阶(七):八十年代的MRPII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贮,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于是,在八十年代,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流需求计划(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 II。

一、MRPⅡ的原理与逻辑

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在流程图的右侧是计划与控制的流程,它包括了决策层、计划层和控制执行层,可以理解为经营计划管理的流程;中间是基础数据,要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中,并且反复调用。这些数据信息的集成,把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沟通起来,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左侧是主要的财务系统,这里只列出应收帐、总帐和应付帐。各个联线表明信息的流向及相互之间的集成关系。

二、MRPⅡ管理模式的特点

MRPⅡ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每一项特点都含有管理模式的变革和人员素质或行为变革两方面,这些特点是相辅相成的。

1.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

MRPⅡ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技术、由粗到细逐层优化,但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它把通常的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计划编制工作集中在厂级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只能执行计划、调度和反馈信息。计划下达前反复验证和平衡生产能力,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处理好供需矛盾,保证计划的一贯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2.管理的系统性

MRP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结成一个整体,各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他职能的关系。这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应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3.数据共享性

MRPⅡ是一种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的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改变了过去那种信息不通、情况不明、盲目决策、相互矛盾的现象。

4.动态应变性

MRPⅡ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馈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作出响应,及时决策调整,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它可以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保持较短的生产周期,因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5.模拟预见性

MRPⅡ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这将使管理人员从忙碌的事务堆里解脱出来,致力于实质性的分析研究,提供多个可行方案供领导决策。

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MRPⅡ包含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财务部门及时得到资金信息用于控制成本,通过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料和经营情况,随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参与决策,指导和控制经营和生产活动。

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表明,MRP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ERP初阶(八):九十年代的ERP系统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也就随之产生。ERP是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

1.ERP同MRPⅡ的主要区别

·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的差别

MRPII主要侧重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ERP系统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进行有效管理。

·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的差别

MRPII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式生产等则是企业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由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ERP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角化经营需求。

·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别

ERP除了MRPII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对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的管理。

·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的差别

MRPII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售后服务即质量反馈,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此外,在MRPII中,财务系统只是一个信息的归结者,它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

·在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的差别

现在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之间、企业与外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ERP系统应用完整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差别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ERP系统得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此外,还能实现在不同平台上的互操作。

2.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ERP系统正是适应了这一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都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各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的思想,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机会,而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企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对整个ERP原理的介绍。当然,ERP仍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它的最新发展,我们还会在以后的系列中给予详尽的介绍。

ERP初阶(十):ERP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有关ERP的引入是许多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年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约有700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这种先进的管理软件。然而,其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各个企业差距较大。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下回顾和思考。

ERP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ERP?

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Gartner Group提出ERP具备的功能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

1.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

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3.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ASE),面向对象技术;使用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EDI)。

ERP是对MRPⅡ的超越,从本质上看,ERP仍然是以MRPⅡ为核心,但在功能和技术上却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一、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总之,借助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得以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二、应用ERP与企业的关系

ERP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原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ERP软件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不到位,多数企业的效果不显著,没有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震动和人们的广泛关注。

1.实施ERP是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变革

企业领导层应该首先是受教育者,其次才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贯彻者和实施者,规范企业管理及其有关环节,使之成为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自觉的行动,使现代管理意识扎根于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国外企业实施ERP 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全盘接受,自觉性强。其实,办企业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们还要等待思想提高,观念更新,有时还要避开锋芒,迁就陈腐,互相推诿。如果我们不坚决向这些陋习告别,这场全方位的变革就会反复、甚至夭折。

2.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

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任何再好的应用软件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只能靠自己勤勤恳恳地耕耘。把ERP的实施称为"第一把手工程",这说明了企业的决策者在ERP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ERP是一个管理系统,牵动全局,没有第一把手的参与和授权,很难调动全局。

3.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ERP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并不那么直观、浅显和明了,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见到效益。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立竿见影,它所贯彻的主要是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红线。它长期起作用、创效益,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

此外,实施ERP还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上相应的系统,而不是笼统地都上小型机,或者不顾企业的规模上 WindowsNT,这样长期运作,对企业危害性极大。其次,这种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会越来越感到资源的紧缺,因此,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

4.ERP的实施需要复合型人才

他们既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当前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但企业领导者常把这样不多的人才当作一般管理者,没有把他们当作是企业来之不易的财富,是一支重要的队伍。这与长期忽视管理有关,这些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市场开拓人员和产品开发者,而是"辅助"角色,不是政策倾斜对象,这种因素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另外,当企业上ERP时,这些复合型人才起到了先导作用,而一旦管理进入常规,他们似乎又成为多余的人,这已成为必然规律。在人才市场上,复合型人才最为活跃,那些有眼力的企业家都会下功夫挖掘人才,而这也不利于实施队伍的稳定。

总之,条件具备的企业要不失时机地上ERP管理系统,不能只搞纯理论研究、再研究,长时间地考察。要首先整理好内部管理基本数据,选定或开发适合自己企业的ERP软件,条件成熟了就上。

三、ERP的风险及其预防

企业的条件无论多优越,所做的准备无论多充分,实施的风险仍然存在。在ERP系统的实施周期中,各种影响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是保证ERP系统实施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ERP项目的风险

通常人们在考虑失败的因素时,一般着重于对实施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视项目启动前和实施完成后ERP系统潜在的风险。对于ERP项目而言,风险存在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预准备、实施过程和系统运行。归纳起来,ERP项目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

2. 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表现为硬件选型及ERP软件选择错误;

3. 实施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

4. 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

5. 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

6. 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存在系统被非法入侵的隐患;

7. 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

1.战略规划

企业是否存在一个五年的IT系统规划?随着社会的信息化,IT系统对于企业不仅是工具,更是技术手段。ERP作为I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企业的长期规划,是长期规划的手段和保证。ERP的目标源于IT系统规划,是评价ERP系统成败的基本标准,应依据IT系统规划,明确ERP 系统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内容。

2.项目预准备

确定硬件及网络方案、选择ERP系统和评估咨询合作伙伴是该阶段的三项主要任务,也是ERP系统实施的三大要素。硬件及网络方案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ERP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咨询合作伙伴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决定实施过程的质量及实施成效。

3.项目实施控制

在ERP系统实施中,通常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有效的实施控制表现在科学的实施计划、明确的阶段成果和严格的成果审核。不仅如此,有效的控制还表现在积极的协调和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实施ERP 的组织机构包括:指导委员会、项目经理、外部咨询顾问、IT部门、职能部门的实施小组和职能部门的最终用户。部门之间协调和交流得好坏决定实施过程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在企业缺乏合适的项目经理的条件下,这一风险尤其明显和严重。

4.业务流程控制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在项目实施的设计阶段完成的。流程中的控制和监督环节保证ERP在正式运行后,各项业务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避免企业遭受人为损失。设计控制环节时,要兼顾控制和效率。过多的控制环节和业务流程冗余势必降低工作效率。而控制环节不足又会有业务失控的风险。

5.项目实施效果

虽然项目评估是ERP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评估不重要。相反,项目评估的结果是ERP实施效果的直接反映。正确地评价实施成果,离不开清晰的实施目标、客观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目前普遍存在着忽视项目评估的问题。忽视项目评估将带来实施小组不关心实施成果这一隐患。这正是ERP项目的巨大风险所在。

6.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授权、网络设备权限、应用系统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存档、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等。目前,企业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较少,计算机接入Internet的也不多。因此,在实施ERP系统时,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的现象。诸如:用户不注意口令保密、超级用户授权多人等。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着漏洞和缺陷。近年来,不断有报章披露银行或企业计算机系统被非法入侵的消息,这给企业敲响了警钟。

7.意外事故或灾难

水灾、火灾、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ERP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企业正式启用ERP系统后,这种破坏将直接造成业务交易的中断,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未雨绸缪的策略和应对措施是降低这一风险的良方。如建立远程备份和恢复机制;在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恢复手工处理业务的步骤和措施。

四、ERP应用成功的标志

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1. 系统运行集成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最基本的表现。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一般来说,如果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帐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才有可能达到:

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

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

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

这些目标能否真正达到,还要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

2. 业务流程合理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因此,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并实现了ERP应用的以下几个最终目标:

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客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3. 绩效监控动态化:

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企业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4. 管理改善持续化: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当90年代初美国的Gartner Group定义ERP这样一个软件系统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在全球的

企业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而在今天的中国,这一渐渐平息的震动,在这两年中又出现了一个又

一个的高潮。然而反观ERP的发展和当今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正视出现的这样两个问题:

1. Gartner Group当初的定义已经过于狭窄,和实际商业生活中正在被实际使用的ERP有着较大的

差距;

2. 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为着其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断在肆意的歪曲ERP的真实含义。

这两个问题正在不断的扭曲ERP的思想,对于后来者ERP的真面目已经被隐去,那么到底ERP是什么

呢?

我先回顾一下当时Gartner Group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标准来对ERP进行界定的,其界定如

下:

1、 超越了MRP-II的范围和集成功能;

2、 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3、 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4、 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按其定义,ERP就是一个应用软件系统,是在MRPII软件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基本思想

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

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

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成

本控制、经营风险与投资、决策支持、实验室 / 配方、人力资源等有效地进行管理,从管理范围

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从这一应用范围来讲,给人的感觉第一ERP是为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二它只是个软件。然而,在

Gartner Group定义ERP这个名词之后,SAP公司创造性地将ERP和BPR两个本来没有被关联在一起的

东西合到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IT+管理的一个世界性奇迹。这个时候Gartner Group的概念在实

际应用中被完全更新了,一个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的ERP诞生了:

1、)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

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2、)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

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其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至了

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

3、)ERP从满足动态监控,发展到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

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

4、)从软件系统的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

应用,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的接口。

所以不妨我们来这样给ERP下个定义:所谓ERP,就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

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的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

务的精确度,获得盈利能力的提高。

从ERP的功能来理解,一个成熟的ERP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的功能:

1. 要具有参考的业务模型,并能够基于这个模型,按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客户化工作,具备一系

列的建模手段和方法;

2. 实现多核算组织、多工厂、多地点的应用,要能够实现集中和分布的应用模式;

3. 必须至少具备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人力资源五个基本的子系统和一个信息分析平台,

要能够具备或者支持专用的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行业特殊管理、商务智能系统,要具备和其他

有关应用的接口,诸如专业化的CRM、SCM、CAD、工业控制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能够实现无缝的

有逻辑的集成;

4. 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整过程:即物流要实现从购买到制造到销售的正向流动,和反

向的信息追溯;信息流要实现销售预测、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的自动生成,和关联更改;资金流

要实现和物流的在线同步核算,和信息流的在线同步计划,能够实现ABC(营运成本)控制。

5. 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过程控制:比如在物流过程中,要具备发票、订单和出入库单的

三单匹配控制;在订单过程中要具备库存、在制、信用度、财务预算等多点控制;要具备多级的

工作流控制等。

6. 要具备一定的客户化开发平台或工具,这样的平台和工具至少需要支持客户对输出信息的任意

采集和编排。

7. 财务管理应当至少具备核算会计和管理会计功能,要具备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能力,基本实

现会计信息直接来源于业务本身,而非财务系统本身,也就是说财务系统中90%以上的会计凭证是

自动生成的。

8. 在生产管理中,至少支持最基本的离散和流程业务模式,即根据BOM及能力进行计划和根据工

单执行,根据工艺及配方进行计划和根据期段排产单进行生产,并可以将这两种模式进行混合使

用,当然还应当具备将MRP和JIT两种模式的混合使用。

9. 在采购和销售过程中,要支持多类型多地点的存货管理和仓库管理,这里存货管理和仓库管理

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要支持订货过程的多维控制,即库存检验、质量要求、信用状况等。

10.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其核心应当是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而非简单的人事管理。

以上十点应当是构成一个最基本的ERP系统的内容。当然对于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而言,只有以上

的功能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实现方法。

ERP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专业顾问的咨询和服务。但企业必须记住,项目的主人是企业

自己,顾问只是在某一时间为你出谋划策,他不可能保证你的成功,也不会为你服务一辈子,所

以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顾问的知识学到手,那才是至关重要的。

ERP的实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企业管理流程的变化,因此BRP往往和它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也只

有这种结合,才能使得企业的ERP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一个成功的ERP的实施支持,必需包含有

一个广泛的知识库,和有实践经验的顾问。

ERP的实施过程基本都是必需经历五个阶段和六个步骤,五个阶段:

1. 基础建设

2. 引进观念

3. 业务重组

4. 系统运用

5. 持续完善

六个步骤:

1. 方案规划

2. 项目组织

3. 全面培训

4. 原型定义

5. 数据准备

6. 系统切换

这五个阶段和六个步骤互为穿插,不断循环,以保证ERP项目的成功

对于现在的企业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利润的损失。因此对于信息化

的投入,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回报,这是所有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做出决定时最关心的事,我想

这也是这些年围绕着企业实施ERP的是是非非的根本所在。

信息化的投入,特别是ERP项目的投入,是一项特殊的投资。

首先这种投资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投入过程,企业一旦选择信息化之后,可能产生一次性的购买硬

件和软件的费用,但随之而来的相应的维护和服务确是一项常年的投入,特别是由信息化而引发

的对企业整体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的需求,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投资过程,因此一般评估信

息化的投入,我们采用的是总拥有成本(TCO)这样一种说法,它包括有资源的成本、管理的成

本、技术支持的成本和最终使用的成本。

其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涉及的是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很难有一个绝对化

的指标来说明它所产生的回报,所以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在信息化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从而

使管理者不能明确其要害,要么盲目投入,要么不愿意投入。

第三,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

程,由于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旧的管理模式不可以在一夜之中被打破,新的管理模式

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确立,双方的磨合和逐步的替换,使得人们的管理工作量在某一时期将大

大的增加,其间很多没有预计的成本将不断产生。

由于这种投资的特殊性,很多管理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往往会出现项目的

拖延,甚至半途而废,其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投入,去弥补他们认为的失败,造成化了很多钱,

却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那么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决定投入

的时候,就明确的知道我们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信息回报,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项目的评价体系,以

明确的、量化的基准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样的计划,应该做什么样的投入,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

结果。

APICS曾经提出过一个A级MRPII的评价标准,但现在看来它的评价体系只是从一个侧面来描述了

MRPII项目的结果,比如“库存量”、“资金周转期”等,应该说这些标准只是企业的一系列事务

处理过程的评价。但随着企业市场化、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评价体系的

根本点,已经从对业务过程的评价,提升到对企业价值的评价的要求,除了对“库存量”、“资

金周转期”的要求外,更要求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市场价值”、“股东投资增值率”等的

评价。因此对于一个ERP项目而言,更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手段,来明确的反映它的项目效果,也

就是要了解信息的回报到底有多大。

1996年,美国著名的标准化研究机构Benchmarking Partners提出了一套ERP项目评价体系。在这

套评价体系中,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

项目驱动因素: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研究,现实的ERP项目主要有三种驱动因素。对于那些市场较成

熟、产品变化相对稳定的行业,比如化工、半成品加工业等,驱动他们实施ERP的因素是:关注业

务成本的降低。对于产品急剧变化、市场高速增长的行业,比如高新技术行业、电子行业等,这

些项目关注的是:提高响应市场和技术的能力。对于综合性的集团型企业,他们关注的是:全

面、高速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通过对项目驱动因素的评估,实际上是为整个项目寻找到一个基

点,和一个总体目标。

事务处理指标:对于事务处理的评估,可以分为战略性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性收益是从企业

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收益,比如业务处理的集成性、信息利用度、对客户的响应度和灵活

度、成本和业务活动、以及对新的应用的基础架构等;经济性收益是用价值来评估项目引起的业

务流程变化而产生的效益,它包括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IT成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和供应

管理等。

关键成功因素:根据ERP项目实施的过程,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是从项目管理、高层支持、

培训、管理改革、合作伙伴管理和流程重组等方面进行的,在这里又对每个因素进行具体化的衡

量,比如项目管理的衡量就包括有资源、团队、技能和管理,高层支持包含有目标、活动等参与

度指标,培训则包含费用、内容和时间,管理改革包含有交流度、期望度、阻力和可见度等,合

作伙伴管理包含有角色、价格和经验等,流程重组则包含费用和时间。

ERP对企业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而言,现在不是讨论上

不上的问题,而是应该讨论怎么上,如何尽快实现的问题。而对于产品的供应商和咨询服务的提

供者而言,现在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使用

ERP的作用是什么?

ERP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办公自动化

2.数据分析

3.业务流程管理

ERP第一个层面的作用就是办公自动化。典型的应用包括报价、开单、报表处理等,出发点只是以电脑代替手工,提高文案工作效率,其特征是软件提供的功能模块通常由一个人完成,比如报价功能。从严格意义上讲,办公自动化层面的应用与管理无关,不会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帮助。应该说这是国内很多ERP项目作用不明显的主要症结所在。

ERP第二个层面的作用是数据分析,这是企业管理者做ERP想要达到的目标。企业的很多东西说不清,看不清,因此希望ERP能够提供一些原来看不到的信息。ERP提供的数据既可以为管理的改进指明方向,同时又是对管理改进措施效果的检验手段。

ERP第三个层面的作用是业务流程管理。ERP事实上是管理计划的技术,新的业务流程如果没有ERP系统很可能是运作不了的,这样就实现了“用ERP做以前做不到的事”的管理目标。流程管理的典型应用是计划、申请、通知以及执行过程的管理,其特点是功能模块由多个人或多个角色按工作流程的方式去完成。流程管理的作用方式是直接的,它可以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流程管理不仅直接对管理起作用,同时也完成了数据采集的过程,为数据分析提供及时、完整、真实的数据信息,使第二个层面的作用得以发挥。

ERP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业内传说柳传志有一句名言:“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很多企业认为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上一个台阶,与国际接轨,实现信息化和全流程的监控,因此不惜重金,但往往效果不佳。很多企业在使用ERP后没有获得任何效果,有的企业甚至真的在用了ERP后倒闭了。

中国企业ERP成功率不高,国外企业也一样。据2003年一篇报道称:“雀巢美国分公司实施ERP系统异常艰难,没完没了的项目实施,超过员工的忍耐度,引起广泛的抱怨和愤怒。公司士气低落,员工流动率一度达到77%。广州标致前后花费2000万法郎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最后MRPII中十几个功能模块,只有一个库存管理模块被真正启动。几年后,广州标致改朝换代退出了市场,虽不能完全归咎于信息化失败,但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1)好的ERP系统经受得住漫长的时间验证。

好的ERP系统要经过从无到有,从没人用到不得不用,到熟练使用,到离不开,到发挥作用,再到支持业务和决策的漫长过程。笔者曾工作过的企业曾经使用过名为SCALA的ERP系统,大家戏称之为“死旮旯”,但这个系统在两年后就覆盖了企业财务、采购、生产、库存、计划和销售等流程,公司效率大大提高。如名为BAIN的ERP系统在企业新上线时,大家都说它“笨”,隔了几年都觉得它到处设“绊”,再后来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它“棒”了。

(2)各种ERP系统各有优点,但不能混在一起用。

企业在使用ERP系统时常会碰到不适应的时候,不得不中途更换,比如i2换成Oracle;还有的企业不明就里,先是财务部门上了Oracle的FMIS,推行了几年财务集中管理,后来又有部门投入千万元上了SAP的ERP、EAM系统。其实,不论是i2、SCALA、BAIN、Oracle还是SAP等,这些系统都是业界公认的较为先进的ERP系统,但是这些不同数据结构的系统是不能一起工作的。信息系统只能是一个集中式的系统,目的是让不同部门通过流程来共享事实和实时信息,支撑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并支持公司不同管理层面的决策。但多个系统并存就代表了不同的管理阵营在各自部门里面进行着管理,而把公司其他部门当成了敌人,并且每个部门的系统又成为新的信息孤岛。每个部门的管理对策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就是错的。ERP系统之争,恰恰是公司流程之争。

(3)信息系统使用与应用三大原则。

第一,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是集团内所有企业都能使用的,而非只是某企业中某事业部自己使用的“系统”,不应该允许任何部门建设自己的任何系统,也不允许他们购买任何数据库或者系统软件,更不允许自行开发或者外包此类服务。

第二,系统必须是集中管理的,数据必须是集中存放和依据流程实时更新的,不是事后输入的或者加工过的。比如订单数据是与需求相连,在采购系统上生成的,后来围绕订单的入库及验收记录,一直到财务的付款记录都是在线批准后自动生成的,不是人为干预和单独输入的。

第三,系统是依据流程而建立的,而流程是标准化的,所以很多公司和部门会强调所谓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往往制定所谓的“新的”、“先进”的流程,并当作好的典型来表扬。这恰恰说明他们的流程已经是非标准化的了,这样“新的”、“先进”的流程必然是不合适的。

跨国公司在全球170个国家共有上千个公司,这些公司共用一套系统,报销、采购等都是依据全球规范的财务报销流程和采购流程,报销的科目、订单物资的编码等都是一致的。虽然公司的业务五花八门,各地各国的业务模式都不同,但没有人认为需要特殊的系统,或者特殊的流程来支持。系统是要共性,不是要个性的,企业需要统一管理。

如果能坚持以上三个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少走很多的弯路,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企业内部也会少一些不必要的争斗。

很多企业都知道实施信息化系统必须请咨询公司参与,然后才能实施系统,最后再做客户化。这种咨询就是进行流程的梳理,把公司的业务按照公司的职责划分、批准权限等进行客户化。但有的企业在做客户化时,却没有科学规划流程,只是简单地把原有的有问题流程进行重现,这实际上没有解决原流程问题,而只是把问题从线下搬到了系统上,并最终嫁祸到系统上而使得系统承担不必要的指责。

(4)企业用ERP系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面的。

第一,企业对ERP系统的建设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善始善终,不能长期坚持。很多领导认为这种投入只是一次性地上千万元的一掷千金,对ERP系统每年的不断投入和不断改进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对第二年ERP系统继续改进升级、换代和客户化产生后悔和被“套牢”之感。

第二,很多企业常常因为急功近利,或者迫于压力,希望ERP系统投入后,马上就见到成效。对ERP系统的投入的回报,比如省下多少钱等呈现一种病态的苛求。但是信息科技的投入不同于产品的开发,它不会从产品销售上实现相应的回报,即使真的为企业节省了钱,也是间接的。柳传志先生曾经对比了联想集团上ERP系统前后的收益。事实上,信息系统的收益更多地是通过固化科学流程,坚持持续改进,让领导明确了原来模糊的数据,梳理了错误的流程,达成了可以衡量的绩效。这些都是间接地通过信息系统表现出来的。

第三,很多企业不注重流程的刚性和严肃性,过分强调服务效率和人性化,过分强调可用性和界面友好。当系统严格遵守流程实行管控时,比如计划超过30天就会关闭,系统不再迁就原来企业员工的错误习惯,使用者就表现为极不耐烦,纷纷抱怨系统不好用,并向领导大吐苦水。

第四,很多企业把某些明显是流程中员工的失误和迟滞归咎于系统,同时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时间差不多了,小编将关于erp系统的作用和erp的好处的信息就搜集汇总到这了,希望答案能够帮助到大家解决相应问题,如有帮助请收藏本站以备日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