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 正文

易经总结规律,易经六大定律

易经智慧: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精辟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占卜,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
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
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
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
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占卜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占卜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
中国文化里,除了占卜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
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
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
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
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
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
(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
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
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
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
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
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
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三)、信则有,不信则无
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
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
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道理?

经归根结底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只有通过你的努力才能实现你的理性。而这个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的配合,但你尽心努力了,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而结果得到和不得到并不影响你的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表达。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误区: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是怎样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的主要内容

易经的主要内容如下: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但一般认为它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的作品。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求个懂易经的大师帮我解卦

万事如意 和谐安泰

11、泰卦‍地天泰

《泰》(下乾上坤)  第十一

小往大来见吉亨,天地交泰万物兴;

志同道合广结伴,光大包荒尚中庸。

坚守正道福自来,诚心相随邻里行;

帝乙嫁女称归妹,城墙倾倒不用兵。

【原文】 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万事亨通之意。阳者盛而来,阴者衰而往,即彖传所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故获吉祥而通泰。

一爻变主要以本卦的变爻解卦。
【原文】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九三处内卦之终,为上下卦之转进点,当防通泰转为否闭。平坦之地延伸至远处,无不转化为险陂,过往之时机,无不会重复又回来,故当通泰之时,戒其不可松懈安逸,常居安思危,谨守正道,则不但可以无咎,而且可以取信於人,而常保俸禄,获有福庆。‍

《象辞》说:所谓过往之时机,无不又重复回来者,说明九三正位於天地交接之时际,当知处泰而忧否,趋吉以避凶。

天地际,古人认为天、地皆有边际,走到了头就必然折回,因此天道就是循环往复的。‍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道出了《易经》的本质,是一句至理名言,是大自然的一个大规律,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大规律,也是《易经》的周期变化规律。有平就有险,有往就有复。平坦而之后是坎坷,坎坷之后是平坦,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没有一条道路只是平坦而没有艰险的。高速公路是很平坦,但建设时要故意设一些弯,以防止车速过快。没有一直往前走而再也不回来的。爬虫怎样往前爬?首先必须把身体弯曲才能往前爬。这就教导那些成功人士不要一直绷得太紧了,弦会断的。当然也告诉我们成功里面潜藏着失败,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意识。此卦最关键的爻为六五爻,九三爻与上六爻相应,与六五爻不应,故经常担心它是否诚实。这里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只要有诚信,有艰难意识,坚信循环往复的大规律,就会“于食有福”。

整个爻辞的含义就是告诫君子应该懂得天道好还,循环往复的道理:道路没有永远平坦而无起伏的,旅程没有永远直前而无迂回的。因此,君子应该懂得在艰难逆境中坚守正道,这样才能避免灾祸。不要为浮华的虚荣而担忧、顾虑,坦荡朴素,才能得食福报。

九三已经离开“中位”,到达三个阳爻的最上方,是阳刚的极盛时期。大自然的规律,盛极必衰,否极泰来,遇而复始的循环不已。所以告诫,安泰到达极盛,必然遭遇阻塞,现在正是临界点。因而,以没有平坦的,无不是起伏的,没有只往不返的情形来比拟。所以,必须觉悟,这是大自然法则的常理,应当体认,在艰难困苦中,安泰得来不易,仍然要坚持纯正,一本初衷,才不会有灾祸。这样,应当得到的当会得到,自然在生活上就会幸福。‍

易经16个必背口诀

易经16口诀是辞由象生,象是根本,辞象相成,不可偏废。相传,周文王被殷纣王关在羑里,囚禁7年的这段时间里,潜心研究八卦,把“三画卦”两两相叠,组成八八六十四卦,来演绎世间万物。

这64卦本来是没有卦辞、爻辞的,就是64个符号,他自己虽然能看懂,但他怕后人不知道这64卦的含义,就为这64卦、384爻注释上了卦辞、爻辞,来帮助后人弄懂这64卦。

易经的特点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