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百态 > 正文

拉尼娜年(拉尼娜年)

拉尼娜年(拉尼娜年)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的“拉尼娜?”a“(注意不是拉尼娜)——的意思是“小女孩,圣人”,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的是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说明东太平洋明显变冷,伴随着全球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并被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专门用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冷却(海水表面温度比平均气候值低0.5以上,持续6个月以上)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循环,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发生并不少见。同样,厄尔尼诺也会跟随拉尼娜。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的频率高于拉尼娜。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现象的频率在减缓,强度在减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连续出现了3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拉尼娜。

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会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就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会持续两三年。1988 -1989年和1998 -2001年出现了一次强拉尼娜现象,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较常年偏低1-2,而1995 -1996年拉尼娜现象较弱。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趋于减弱。

最后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一直持续到2000年春季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影响气候变化。根据过去50年的监测数据,厄尔尼诺的频率和强度都超过了拉尼娜。

拉尼娜经常发生在厄尔尼诺之后,但不是每次都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互转化大约需要四年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1998年中国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造成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在一个月内变成了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量突然增加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让中国的气候变得非常不正常。1998年6-7月,江南和华南地区降雨频繁,长江流域和两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部分河流水位长期超过警戒水位。广东、广西和云南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也超过了50%,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也发生了洪水。拉尼娜也会导致气候异常。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继平表示,目前的情况是,厄尔尼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得中国的气候状态极其复杂。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引起的暖湿气流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遇到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导致降雨量增加。但6月以后,夏季来临,雨带北移,长江流域的汛期应该结束了。但是后来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的空气变冷下沉,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撤退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达到北纬30度,突然南撤至北纬18度。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拉尼娜”是厄尔尼诺之后的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会导致东太平洋水温下降,干旱就会发生。相反,西太平洋水温会升高,降水量明显高于此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远离热带

日前,美国宇航局表示,在过去的三年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造成了异常天气。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他地区也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温度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水位比正常高14 ~ 32厘米,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比正常低5 ~ 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特泽尔说,目前的平静状态始于三个月前拉尼娜现象的消失。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经恢复到三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现象正在减少。

以下内容发表于2007年,但事实推翻了这一理论。从2008年初南方的暴风雪可以看出,拉尼娜并没有消失。

———2008.01

法国和美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近两年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明显减弱,全球最大的海洋将恢复昔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指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变化。拉尼娜是在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冷水区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为它的特性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所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标志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和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全球气候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这两种现象都会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持续了两年,直到今年(2007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说,目前的研究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拉尼娜现象和它之前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异常的。

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层大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2007年1月,拉尼娜影响北方,使大面积出现海冰现象。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摄氏度……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拉尼娜为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可见,拉尼娜的定义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故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 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程度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夏季偏高。另外,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从本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前述19次拉尼娜现象,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与厄尔尼诺相比较,拉尼娜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一般为几个月,极少出现跨年度的情况,19次拉尼娜现象中跨年度的仅一次。所以,拉尼娜发生的频率要比厄尔尼诺低,规模要比厄尔尼诺小。

拉尼娜年

厄尔尼诺、拉尼娜发生的具体年月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回答者:sunpolan - 江湖新秀 四级 12-8 14:00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能不能再详细些,比如1986至1987年厄尔尼若现象发生和结束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