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的情感呢(清平乐春归何处)

  • 教育
  • 1年前
  • 69
  • 更新:2023-03-24 16:07:46

诗人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性情至孝,为官清廉。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处林泉的景的优美,因而给自己取别号为山谷道人。他尤其擅长诗歌,时人都认为黄庭坚诗歌可比苏轼,所以称他们为“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与张耒(lěi)、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

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的情感呢(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塑像

背景:元佑党争

宋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司马光为相,尽废神宗、熙宁、元丰间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宋徽宗时期,新党蔡京上台,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给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佑奸党”的帽子。

蔡京在皇宫门外树立“党人碑”,上面刻写三百零九个党人姓名,昭示全国。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允许,不得内徙。

《元佑党籍碑》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佑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宰相蔡京定一百二十人: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陆佃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

元祐党人碑

元祐党人黄庭坚最后背了“幸灾谤国”的罪名,除名羁置宜州。也就是说,对黄庭坚的处理是除去官名,意味着没有俸禄可领了,并且交由宜州(现广西宜州市)羁管。这是崇宁三年(1103)十一月间的事,此时黄庭坚59岁。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为诵读节拍

春天回到了哪里?我到处找不到它的足迹,四处是一片的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在哪里的消息,我要去找它回来,同我住在一起。

首句通过“寂寞”表达惜春之情。“唤取归来同住”,希望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作者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春天生命。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可以找到安慰,像失去了亲友一般。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的情感呢(清平乐春归何处)

《清平乐·春归何处》书法作品

为什么“问取黄鹂”?因为外形好看又叫声好听的黄鹂,特别受诗人的青睐。所以古人诗词里,黄鹂和春天经常一同出现。

黄鹂又名,仓庚。《诗经》有“仓庚于飞,熠燿其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之句,写的就是黄鹂美丽的羽毛和悦耳的叫声。

又如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又如杜甫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百年来,愉悦了无数读者的听觉与视觉。

再如“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苏轼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杨载说是黄鹂叫出“春来第一声”。所以问问黄鹂也许能得知春天的信息。

清平乐春归何处表达的情感呢(清平乐春归何处)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蔷薇花开,渲染了景色之优美怡人,也说明夏已来临,这就给寻春不懈的词人,以提醒和明示:夏天已到,春天是回不来了。这样,不但丰富了词的内容,而且使词味更为隽永。

高人一筹

柳暗花明,层层深入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词人通过层层深化的觅春思春伤春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夏天来临(彻底绝望)

别开生面,构思奇妙

常见诗词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这首词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

从问取黄鹂的希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失败的寻春之中包孕了惜春的无尽之情。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而处处可见惜春之情,但是又表现得曲折微妙、淋漓尽致。

因风吹过蔷薇

意趣无穷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句,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天真的浪漫,唯其天真,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又一浪漫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这一人类终极烦恼主题。

黄庭坚因政见偏于保守,新党又重新执政,晚年屡遭贬谪,最后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逝世前一年,黄庭坚借《清平乐·春归何处》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这首词通过浪漫的想象与联想、无情与有情的对立手法,流传千百年魅力不减;又通过精心地捕捉“春天”“黄鹂”形象并拟人化地加以表现,成为千百年来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