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民国四大才子胡适,被誉为民国先生的胡适

民国四大才子胡适,被誉为民国之师。10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个30多岁的男人,背微微弯曲,一脸沧桑,白发从头发里渗出来,来到朋友的书房,问了朋友一些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养老婆,养孩子吗?活着是什么滋味?”

沉思了一下,朋友:回复:“人生没有意义。如果你能赋予它任何意义,它就有任何意义。与其整天沉思人生的意义,不如试着用这一生做些有意义的事……”

这位朋友就是胡适,——,民国文化界的风云人物。

作为民国文学改革的先驱和学者,胡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虽然全世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但他的缺点并没有被隐藏。他的“白话”、他改编的戏剧和他的“实验主义”哲学唤醒了当时千千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他的《尝试集》打破了千百年来古诗词的传统,让更多的人用平实的语言了解文学。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把浩如烟海的哲学系统化,让当时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耳目一新,为研究中国哲学开辟了新思路。

他提倡以实验和科学的态度生活,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

直到现在,胡适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批评他滥交,也有人认为他胆小怕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稀泥”。

但他从未辜负匆匆的岁月,他赋予了生命积极的意义。学术成就,文化先锋的光环,是他人生的意义;做一个独立思考者,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他人生的意义。

然而,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有“品味”的人。

1904年春天,天气依然料峭,当时还是少年的胡适即将陪患肺炎的三哥到上海看病,他也将留在上海求学。胡适终于要走出他生活了十二年的小镇了。

此时,在沉闷的中国大地上,人们也感受到了思想的春天,社会上出现了《天演论》、《新民丛报》、《民治维新》等一批代表新思潮的书籍杂志。

与上海相比,胡适生活的小镇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简单、祥和、质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年轻的胡适并不担心或害怕。虽然他看起来很弱小,但读书让他觉得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小宇宙——他不能跟随别人的意见,但他可以独立思考。

年轻时,他甚至被年长的人称为“老师”。这个称号虽然让他觉得不好意思,但却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想到母亲慈爱的面容,他有了更多的勇气。

到上海后,胡适成了一个“乡巴佬”。从未学过数学和英语的胡适,从一个“小老师”变成了一个后进生。

胡适渴望在英语和数学方面赶上其他学生。这时他的国文老师被他的国学知识折服,推荐胡适跳两级。

虽然胡适在第一个学校读书的时间不长,先后上了两个学校,但无论走到哪里,胡适都表现出色,良好的思维一度帮助他成为其中一个学校的主编,为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谁的青春不迷茫,胡适也是。

胡适年轻时的家族经营的企业破产了,他的学校也关闭了。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胡适开始和一帮朋友喝酒、赌博、寻欢作乐。

快感麻痹了自己的胡适,差点闹出大乱子。因为喝醉了,司机扒光了他的衣服,偷了他的钱包。半醉半醒的他疯了,又打又巡,被关进了监狱。

看到脸上的伤痕,被体温烤得湿漉漉、热气腾腾的衣服,胡适下定决心要过个人的生活。

有时候,人在一瞬间就长大了。在放下“为加新词而愁”的那一刻,胡适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更积极的生活。

终于通过努力考上了“庚子赔款”留学生,开始了他在美国长达7年的中国研究生涯。

留学归来后,他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他为自己感到骄傲。

按照常理,站得越高越容易被质疑。而青年时代的胡适却被评价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其实这些评价和他的宽容行为是有关系的。胡适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母亲的三三三六。

“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善良,如果我能原谅和体谅,我就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

在他好脾气、善良的背后,隐藏着胡适几十年来对母亲“宽容”的理解。

胡适3岁时丧父,23岁的母亲不得不面对丈夫和前妻留下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些继子女比她大,他们都结婚了。在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家庭里成为后妈的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胡适写他母亲的时候,他说她最大的礼物是宽容。

容忍媳妇剑拔弩张的语言和充满敌意的面孔;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后妈,还是要向继子要钱,供胡适深造。当然,她得忍受继子们的冷淡。

胡适一生都记得母亲让他去上海读书时的拒绝和三哥的冷哼。我还记得我妈强忍泪水,在房间里偷偷抽泣的场景。

“忍”字是悬在胡适母亲心头的一把刀,但也只有忍才能把这样一个大家庭凝聚在一起,也只有忍才能让胡适受到更好的教育,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从小到大,看到家里的小姨子生母亲的气,胡适从无知到愤怒,再到怜悯母亲。他讨厌向别人露脸的人。

“世界上最恶心的是一张愤怒的脸;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对别人露出一张愤怒的脸。这比打呼噜还难受。”

他自然不想臭着自己生气的脸,把气发泄出来,给别人看。

民国时期,林微因的《妻子的客厅》尤为著名。其实有一个人的书房,也很有名。那是胡适的书房。因为想拜访胡适的陌生人太多,胡适就留出星期天接待“陌生人”。

p>每一个被接待的“生人”,无论是学识卓越者,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胡适收到的都是赞誉之声,并且认为不虚此行。

这些赞誉,一方面是来自他自身的学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待人的极度宽容。

拜访胡适的生人中,有的与胡适的为人、为学观念并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有些青年学生常发偏激之词。但是,胡适从不因此而厌烦,对任何人都平等对待。

钱钟书对胡适品格给予极好的赞誉,他说:“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蔡元培等。”

与胡适有过交往的旅美学者唐德刚则评价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胡适的宽容,有人说是因为他在国外留学期间,学习到美国的尊重,但是除此之外,还因为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摆脸色,固然可以发泄心中怒火,但宽容却似甘草,能调百药。

胡适不仅是谦谦君子,而且才华横溢,长相俊美,但是他却娶了一位裹小脚,大字不识几个的太太江冬秀。

这样的组合,胡适的朋友和同事们听说了,为他抱不平。

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写信给胡适,要胡适离婚,挣脱不匹配的包办婚姻。

但是胡适没有对自己的婚姻和妻子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满。甚至调侃说“不匹配”的婚姻,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

有的人则推测胡适表面是新派人物,内里却残留着封建余毒。

因为在那个时代,许多像胡适一样留学归来的学者,都采取退婚或离婚的方式与包办婚姻决裂,即使不离婚,对自己的小脚太太也只有厌恶和嫌弃。

与胡适同时代的鲁迅,虽然没有离婚,但是一辈子也没有与“包办”的妻子有过任何交流,更不用说带在身边,温柔以待了。

那么,胡适是真的爱他的妻子江冬秀吗?

当然不是。

胡适留学美国时,有一个恋人——韦莲司,曾问胡适将如何选择婚姻。

胡适答道:“我于家庭之事,属于东方;于社会之事,属于西方。”

对于自己的婚姻,胡适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向往自由的爱情,但是他也不希望因自己的抛弃,毁了江冬秀的一生,更不想让慈爱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悔婚伤心。

所以他开开心心的举办婚礼,与妻子恩恩爱爱的生活。

有一次胡适与妻子江冬秀一起过阴历生日,胡适为妻子写下了一首诗做纪念:

他干涉我病里看书,

常说,“你又不要命了!”

我也恼他干涉我,

常说:“你闹,我更要病了!”

我们常常这样吵嘴,——每回吵过也就好了。

今天是我们的双生日,

我们订约,今天不许吵了!

我可忍不住要做一首生日诗,

他喊道:“哼!又做什么诗了!”

要不是我抢得快,

这首诗早被他撕了。

一首小诗写出了他与妻子相处的日常,虽然看上去幽默风趣,但可以看出两人并没有共同语言,本该两个人共舞的婚姻,变成了一份克制的委曲求全。

但胡适的委屈求全,在那个男权社会,看似老派,迂腐,但却显得难能可贵。

然而,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爱好的夫妻生活,于胡适而言,到底“意难平”。

当他遇到了能与他同读一本书,一起赏月看花的表妹曹佩声后,胡适才真正体会到琴瑟和鸣的乐趣。他动了与妻子离婚的念头。

妻子勃然大怒,手拿菜刀,捍卫自己等了十几年才组建的婚姻,她告诉胡适,如果离婚就杀了两个儿子,再自杀。

胡适徘徊在冷冷的月光中,要爱情还是要婚姻和孩子,他必须做出选择。

最终,理想的爱情,在与家庭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胡适理性的选择了家庭。

胡适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在胡适心目中,不自由也是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于他而言,是不美满的人生,但是他除了自由,他身上还有责任。

肆意的人生固然潇洒痛快,但放弃责任,伤害亲人,是他万万做不到的。

生活中的委曲求全与必须担负的责任,如黄莲,苦了心肝,但又是不得不尝的人生一味。

胡适是北大的教授,他的朋友、学生遍布,朋友、学生有困难,他总乐意帮助他们。

可是,有些年轻人,并不是他的学生,他也愿意无私的帮助他们。学者、文学家林语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9年秋,24岁的英语教员林语堂,登上了去往美国的巨轮,去哈佛大学留学,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

还没有到达美国,林语堂的妻子盲肠炎发作,疼痛难忍,到美国后需要立刻做手术,但是一个远赴异国的留学生,哪有那么多钱做手术呢。

囊中羞涩的林语堂只能向胡适求救,胡适立刻给林语堂寄了500美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其实,在林语堂赴美之前,胡适已经帮助他申请了北大的助学补贴,每月40美金。而且一向温和的胡适口气不善:“这是买人的。”

原来胡适借款的条件是,林语堂回国后必须回北大教书。

靠着这些补助,林语堂完成了美国的学业,并且从美国转至德国读博士,但是,在赴德读博期间,林语堂清华的奖学金停发了,他又陷入经济困难中。他再次向胡适发出了求助的电报,胡适不久寄给林语堂1000美金。

几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来到北大校长面前,感谢北大的帮助时,他才知道,这些年所谓的北大补助,都是胡适与妻子节衣缩食出来的。

更难得的是,胡适对于帮助林语堂的事情,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写入私人的日记,他从未打算让林语堂归还这笔钱。

林语堂一生感恩胡适的雪中送炭,到老年时也念念不忘。

而林语堂只是胡适帮助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人。所以胡适一生没有积蓄,死后也只有153美元的遗产。

胡适为什么愿意帮助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他也曾跌入人生低谷,也曾为钱苦恼,而他也被他的老师和朋友无私的帮助过。

没有他们的帮助,他不可能备考“庚子赔偿”的留学生,也不会踏上美国,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胡适。

胡适明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固然有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可是,如果没有那些援助之手,就没有如今的自己。

他帮助的年轻人,不仅是曾经的自己,也是国家振兴的脊梁。

有史学家这样评价胡适:胡适是水,看似寡淡,但却蕴涵深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胡适也似这人间一味。

他的宽容待人,谦谦君子作风,似甘草,能调百药,与谁都能相融,相交。

他对婚姻的委曲求全,对家庭担负的责任,放弃的爱情,如黄莲苦彻心扉,但也是心甘情愿,没有谁能万事如意,得偿所愿。

他对年轻人的雪中送炭,不求回报,如脉脉清泉,给陷入困境的人前进的力量。

做个有味的人,即使不完美,也是有意义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