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浪遏飞舟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于毛主席的哪个名作)

《沁园春 长沙》是*的名作,1925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的终极追问,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含蓄地回答了那个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不是万户王侯,而是革命者。

词的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底如何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一种观点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环境,意思是,风急浪高,连船只行进都感到困难,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毫不畏惧,一起在湘江里游泳,是何等豪迈的气概!

第二种解释,“击水”是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众所周知,*诗风豪放,想象雄奇,夸张大胆,他写昆仑山,有“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句子,笔下写游泳激起的水花阻挡了船只的行进,不足为奇,不可以常理度之。

还有人认为“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 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志复兴祖国的代名词。在这里表现*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我仔细分析比对了这三种理解,认为第三种不对,*非常喜欢游泳,“击水”就是游泳,如果要表达“中流击楫”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中流击楫”呢,*不知道祖逖的典故吗,显然不可能。

第二种虽然可以解释为夸张的修辞,但这种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游泳激起的水花阻挡了船只,船只又不是反动派的象征,这种夸张没有必要。

所以,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曾记否,(在天气恶劣,)浪遏飞舟(的条件下,我们无所畏惧),到中流击水(畅游湘江)!非常符合*青年时代和同伴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应该是最合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