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兵谏是什么意思 西安事变是现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谏

  • 教育
  • 1年前
  • 59
  • 更新:2023-03-22 10:06:18

兵谏是什么意思 西安事变是现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谏

进谏

谏,百度百科的解释: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谏的种类按《说苑》的归纳共有五种:

(1)讽谏,即以旁敲侧击的方式提出;

(2)顺谏(一说为直谏),即以较为柔和的态度,并不正面顶撞而妥为劝说;

(3)规谏(一说为降谏、直谏),即依据祖制、纲常、法律来规劝;

(4)致谏(一说为争谏、指谏、戆谏),即以直接针对某种不法无道时间提出异议;

(5)陷谏(一说为谲谏、戆谏),即更不留情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五种方式,由轻及重,递次增加劝谏力度

兵谏是什么意思 西安事变是现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谏

西安事变

其实,《说苑》总结的并不全面,以上都是文谏的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极端的方式,那就是“兵谏”。百度百科的释义是指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也就是说,用武力相威逼,使其不得不顺从或者服从。

兵谏的历史出现的很早,古代发生过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现代最有名的兵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安事变了。但真正有“兵谏”这个词语,是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因数渥亲信十余人之罪,曳下,以铁击杀之。谓‘兵谏’。”(《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六卷》)。那么,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总结出的这个词,这里头又有什么故事呢?请看下述。

兵谏亭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南吴太祖杨行密,他的长子杨渥向来没有什么好名声,虽然当时任宣州观察使,手握重兵,但王府的人都很轻视他。公元905年,杨行密病重,弥留之际,派遣节度判官周隐,前去宣州召长子杨渥迅速回京。很明显,这是要准备安排后事了。

但周隐这个人,比较愚钝而且率直,听到吴王的吩咐,马上回答说:“宣州司徒杨渥喜欢轻易听信谗言,玩心非常重,又酷爱打球,并且酗酒,实在不适合继承您的王位。主上其余的儿子都幼小,不能控制各位将领。庐州刺史刘威,这些年一直跟您同甘共苦,一定不会辜负您,不如让他暂时代领军府事务,等到诸子长大再传授给他们。”

杨行密听了这话,直想骂娘,但此时的他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哪还有力气发火?只好默不作声。

杨行密

还是左右牙指挥使徐温、张颢更能体会吴王的心思,于是替他说出心里话:“主上一生出生入死,驰骋沙场,就是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份基业,怎么能让别人占有它呢!”

这句话才终于说到了杨行密的心坎上,欣慰的说:“你们能这样想,我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于是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俩人共同辅佐杨渥。杨行密病死后,杨渥继位。

马球

这么千辛万苦才得来的王位,杨渥却不懂得珍惜。老爷子刚去世,在服丧期间就开始日夜饮酒。晚上打球需要照明,就用粗大的蜡烛来照亮,仅一支蜡烛就价值数万。

对于他的这种胡闹行为,大臣们很是无奈。别人不管可以,顾命大臣张颢、徐温他们不行,如果任由其胡闹下去,怎能对得起杨行密的在天之灵?于是哭着劝谏。

对于这些诤言,杨渥听不进去,惹烦了怒气冲天的说道:“你们认为我没有才能,为什么不杀掉我自己去当!”张颢、徐温二人听后,当场愕然。

杀了我!

杨渥挑选壮士,号称“东院马军”,广泛安置亲信到各辖区当将领。他所任命的人都是新贵,骄横跋扈,对昔日和杨行密一齐打天下的这些功臣旧人,非常蔑视,态度倨傲。

杨行密在世时,有数千名亲军驻扎在他居住的牙城之内,杨渥嫌他们碍事,就把他们迁出城外,把腾出的空地改造成他的马球场。

这个杨渥实在是稀泥糊不上墙,张颢、徐温二人失望之余开始暗中谋划发动叛乱。杨渥从宣州赶来上任时,带来三千亲兵,指挥使是朱思勍、范思从、陈率。张颢、徐温让朱思勍等三位将领跟随秦裴攻打江西,以此防守洪州。

谋划

等朱思勍三人带兵出发后,立即诬陷说朱思勍他们三人图谋叛变。派别将陈祐前去杀他们。陈祐从偏僻小路日夜兼程赶到洪州,他乔装打扮穿着平民的衣服,怀揣短兵器直接进入秦裴帐中。秦裴看到陈佑这身打扮,很是吃惊。陈祐随后告诉他了缘故。

听到陈祐是奉两位顾命大臣指令而来的,只好全力配合。他设计召朱思勍、范思从、陈率三人前来饮酒,等三人到齐,陈佑现身了,数说了他们的罪状后,立即逮捕,就地斩首。

兵谏是什么意思 西安事变是现代史上最有名的兵谏

兵谏

杨渥听说三将被杀,更加忌恨张颢、徐温,一下想要杀死他们。但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呢,张颢、徐温就开始行动了。这天,杨渥很罕见的一大早来到勤政殿,正在处理事务,张颢、徐温率领二百牙兵,手执刀剑直接来到殿前。

看到这些人杀气腾腾,杨渥胆战心惊的问道:“你们真的要杀我吗?”

张颢、徐温回答说:“我们不敢弑君。但您身边这些扰乱政事的奸佞小人,一个不能留。”

于是把杨渥的这些亲信,一共十余人,一个一个拖下去,用铁打死。称之为“兵谏”。

司马光

这次事件发生后,其他军中诸将,如果有不与张颢、徐温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渐设法将他们一一剔除处死,于是军政大权全归了二人来掌握,杨渥被彻底架空,已经没有了发言权。

事情的经过到这里基本告一段落。相信大家看后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大学问家司马光在这里虽然发明了“兵谏”这个词语,其实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如果仅仅是打死杨渥身边的亲兵随从,到此为止,以此达到劝谏的目的,还能算是兵谏的话,那后来架空杨渥,就纯属篡权或者夺权了。不应该称为“兵谏”,而是实实在在的“兵乱”了。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