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妙招 > 正文

上海最值得去的地方知乎,上海适合一个人玩的地方知乎

上海最值得去的地方知乎,上海适合一个人玩的地方知乎


我问过一个刚毕业的小白领:


回老家躺平和选择上海奋斗,选哪个?


她选择了上海。


似乎,这与现在Z世代流行的躺平学,好像不太一样。


我在想,她为什么选择上海?


我想对于她来说,是因为未知。


未知才会让人觉得向往、有希望,而在小城市里,对于未来,是已知,对于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生活,会令大多数人感到绝望。


在未知的黑暗里能看见微光,总比在已知的夕阳下看见阴暗,要令人欣喜得多。





外地人去北京,呆了很久还是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任何人来上海,呆了两年都觉得自己是上海人。


提起上海,人们第一反应才都是繁华、冰冷、没人味。


好似泛着金属光泽的巨大城市装着两千万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有序运转着。


想在上海活下去,的确不轻松,翻开知乎,映入眼帘一道题「上海 30 岁月入 3 万,为什么还是焦虑?」


再翻翻答案,大家都对题主冷嘲热讽:赚那么多还焦虑,秀什么优越感?


在这座中国最具魔幻色彩的都市里,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管是什么原因留在上海,多数人都很真实活着。


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把人拉向一个焦点:上海是不是真如《小时代》、《欢乐颂》里所写,是座全民拜金的城市?


你们都一百多斤的人了,畅销书和电视剧里的话你还信?真想翻白眼。


与其说上海是只认钱不认人的城市,倒不如说这是一座筛选人的城市。


你有实力留下来,你便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味,会比你想象得还精彩。


你没实力留下来,抱歉,的确没人会喜欢和失败者长期来往,这很残酷。


我倒是一直很喜欢上海这种「按规矩办事」的氛围,我问过很多人,在中国绝大数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小地方,越所谓「有人情味」的地方,办事越不公平。


在上海,如果某个人在某个环节做错什么,我们都可以拨通投诉电话,很快,就会有相应惩罚措施开启,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有平等权利。


在越小的地方,那些手握一丁点儿权力的人就越得瑟,遇到非熟人,各种摆脸色,明明五分钟能办好的事,非要给你拖拖拖,换上熟人来,马上「走关系」给你解决。


如果人情味是这种东西,我宁可要冰冷一点的人际关系,至少公平,至少不会被恶心。





那个小白领跟我讲:


她常在坚持不下去时,去 ifc、恒隆广场、新天地等地方逛一逛,看看门店上金灿灿的 logo ,我就会更有动力支撑下去。


身边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很努力地学习,吸取新的东西和内容,在咖啡厅中,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因资本狂热让大家说话都很夸张。


但是,总比起小区门外两大爷下象棋时聊国际局势和家长里短靠谱得多。


再说了,「只认钱不认人」这帽子不该只扣在上海头上吧?


小地方因为钱的事,亲戚们撕破脸皮老死不相往来的案例还少吗?


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后来写作、创业所带来的精彩生活,能让我享受这座城市为我带来的便利和光环,而是因为:


上海是座非常包容的城市。


在这里,只要不是做违法、反人类的事情,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即便别人不一定赞同你,但也不会因为你不一样,而把你归类为怪物。


在越是不发达的地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越是容易被定义为不合群,受到很多曲解和委屈。


但是,当这些人来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时,却能大放异彩。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


在这座城市生存的,不仅仅是活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还有那些苦苦挣扎的人群,也值得我们尊敬。





我知道有很多年龄很大的人,来到上海,不是为了让自己生存,而是为了家里人生活得更好。


他们住群租房,吃最便宜的盒饭,撑起了上海的服务业,他们也是认真生活的人,更是在上海值得尊敬的人群。


我身边的朋友,以互联网从业者和全职新媒体人居多。


在「互联网终将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确让无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成为这个时代的新贵。


我接触过很多让学生党甚至初级白领党都很羡慕的女孩。


她们通常睡到十点甚至中午才起床,化完妆后,喊上闺蜜去逛街,街拍的每张照片都堪比写真,吃喝玩乐后,到夜里再回到月租金上万的 loft 里。


她们不用上班,常常能参加各品牌的发布会,也能接触到小红或大红的明星,能够随时随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问她们收入,月入好几万呢,有的甚至年入几百万几千万。


她们多半在晚上工作,卸完妆,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苦思冥想后,敲打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让助理排版好后,发布。


一夜,数万阅读,有时,也会有业内标杆数字「10w+」。



听上去,是挺让人羡慕的,每天没人管,还可以美美的,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品牌和明星。


如果她们跟你哭穷,跟你说很焦虑,估计你连杀了她们的心都有了。


事实上呢?


在几个月前,凌晨两点半,我正躺在床上焦虑新的课程缕不清逻辑时,有个女孩发微信过来,跟我说:


「我一个人在酒吧。简浅,我真的很想死。」


我吓得一点也困意也没有,急忙给她打电话,连打了十几个都没人接,当我急得发慌时,电话通了,还没说两句,她就开始哇哇大哭。


在这一行,得了抑郁症的人很多很多。


她们承受着他人想象不到的压力,不少人都是辞掉了大好的工作甚至放弃了学业,来到这个行业厮杀,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排版,每一轮分发,都是一场场看不见的战争。


那种坐在电脑前在 deadline 前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恐慌感,那种广告主反复提出奇葩要求修改时的无奈感,那种被千千万万不理解的人在网络上施加语言暴力的愤怒感,那种没有休息过一天的疲惫感……


她们在上海,能靠自己买得起普通上海女孩买不起的包,可是她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很穷。


毕竟,业内做得好的人,早就名车豪宅了。





在上海,还有高级程序员和金融从业者,他们赚了很多钱,可依然会觉得自己很穷。


两年前,我结识了一名女孩,她是某金融集团总裁的助理,常常跟着上司在全世界飞,住的全是五星级酒店。


总裁是个女强人,像机器般运转,任何时刻都在回信息回邮件,没有一刻停息的时候。


带着身边人去奢侈品店时,总裁会不眨眼买下数个包,分分钟让身边人感受到贫富差距。


这类生活在魔都顶尖的人,自然不是穷,只是,你几乎看不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私人生活,整个身体和头脑都为工作和事业而运转。


哪怕他们能一眨眼买下你根本不敢想的东西,他们也没太多时间享受,只是排解压力。


我跟她约在外滩的一个清酒吧见面,喝了一会儿,我们在外滩闲逛,她后来跟我说:「我在上海快一年了,这是第一次在外滩逛街。」


我提了上海的几个知名街区,她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没去过。


那她在上海都干嘛呢?


她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家嘴,跟在总裁身后陪她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 ,然后上车去商场,或者随时上飞机去各个地方,几乎没有假期。


在外人眼里,她过着白富美般的生活,完全不接地气,真实的苦,只有她知道。


年后,她辞职了,辞职前,她也哭着跟我控诉她的上司像个神经病一样,动不动就发火,用最难听的话骂她侮辱她。


她说她赚够了钱,所以敢辞职了,可是,在辞职前,她有那么多钱,还是被活生生逼成了抑郁症。


还有我的那群程序员朋友。


跟网红们、总裁助理们比起来,他们连表面的光鲜亮丽都没有。


他们拿着两三万的月薪,穿着格子衬衫戴着框架眼镜,发型是没发型,身材每隔一年便发福一圈,丢在路边根本让人想象不到他们是年入近四五十万的中产阶级。


对于他们而言,写代码和补救bug成了生活日常,像几年前微博的程序员,在假期结婚时,赶上鹿晗公开恋情搞崩了服务器,还要在婚礼现场拯救服务器。


他们同样很焦虑,当有了买房买车的资本时,才会发现每一项抉择都有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毕竟,那个华为员工买了房还房贷时,突然被辞退后整个家庭都崩溃的悲剧,程序员们也都很怕。





许知远问马东:你真的喜欢这个时代吗?


马东说:喜欢。


紧接着,他补了句含义不明、意味深长、百转千回的话:我没那么自恋。


比起许知远的孤芳自赏,同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马东显然愿意接受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并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认为这个浮躁的、拜金的、虚华的时代配不上他高等的脑袋。


这群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数集中在千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北京,似乎搞文化的、搞互联网的、搞投资的都扎堆到北京了。


而上海,仿佛留存下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千万人假装在高品质生活,埋头在一个个写字楼和咖啡馆中,快速交谈与交换微信,再在键盘上飞速敲打着。


转过头,会有身穿正装的大叔在知乎提问:


「我月入三万,可还是会很焦虑,压力更大了,怎么办?」


在上海,真没太多人会去讨论「喜欢这个时代吗」的这类议题。


大家会马不停蹄追赶一个又一个新的数据,买下一件又一件新的虚荣,这才是更实际的事。


所以,初来上海的人,会形容它「冷漠」,在上海呆久的人,会慢慢离不开这座城市——


有事说事,公事公办,私事也公办,省了很多人际沟通成本。


这对「办事主义者」来说毫无疑问是天堂中的天堂。


毕竟,越是穷困潦倒的地区,越是人情世故大于实际能力,而北上广深等城市,至少相对来说公平得多。





于是,越来越多逆袭的故事在上海上演。


什么毕业一年从月入五千到月入五万的故事,什么入职两年从基层员工三级跳成为核心高管的传说,什么离职创业三年便获资本方青睐融资过C轮的神话……


在上海,这些都不算稀奇事。


的确,这座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让人感到巨大压力,可也别忘了,这同样也是一座能让你获得巨大可能性的城市。


至少,我自己这两年的亲身经历让我确信了这一点,除了上海和北京,我不相信还有别的城市能让我放手一搏做我想做的事情还能收获成绩


的确,这座城市仍然存在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冲突,存在各式各样的灰色地带,太多不能言说的东西扭曲了人的三观,毁掉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这终归只是少数人。


也许冰冷,也许煎熬。

也许痛苦,也许迷茫。

也许拜金,也许混乱。


但认真生活的人,在哪里都会认真生活,那么多也许,也许真的只是「也许」罢了。


别管那些逃离上海的人,别管他们究竟是想尽办法搞到绿卡跑到国外,还是退回三线城市享受安逸生活,如果你想留下,你就是这 2400 万人中认真生活的一员。


事实上,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拥有多数人真实的梦想和努力,还有值得的生活。